廣東燒豬匠人何國才:30年傳承美食文化 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燒豬技藝三代傳 用心留住“家鄉(xiāng)味” 燒豬匠人何國才:30年傳承美食文化 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肖歡歡
清明節(jié)即將到來,江門鶴山上南村的燒豬師傅何國才又忙碌了起來。他每天凌晨1時就要起床開始燒豬,一直忙碌到下午。上南燒豬是江門鶴山的一道傳統(tǒng)招牌菜,是當?shù)睾芏嗉彝パ缦貍涞幕洸?。因皮脆肉爽、工藝獨特而享譽珠三角和東南亞地區(qū)。每年清明節(jié)前夕,作為本地最為出名的燒豬師傅,何國才都會接到上百頭燒豬訂單。作為上南燒豬技藝的第三代傳承人,何國才做燒豬已經(jīng)快30年了。在他的堅持下,這種土法燒豬技藝不僅發(fā)揚光大,成為當?shù)氐囊粡埼幕?,還帶動了當?shù)卮迕裰赂弧?/p>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歡歡 實習生 吳迪詩
凌晨2時,記者走進何國才的燒豬坊,熱火朝天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是一個面積約有50平方米、高約8米的磚房,里面有五個燒豬爐。
30年堅持凌晨燒豬
何國才說,燒豬坊建這么高,是因為有時燒豬出爐時需要抬上抬下,并且燒豬需要掛在柴房中陰涼通風的地方才既不容易壞掉,又能保持風味。何國才的妻子馮少喜將木柴放進有兩米高的燒豬烤爐,用引火柴點燃,伴隨著“噼噼啪啪”一陣響聲,整個柴房都彌漫著青煙,半小時后,紅彤彤的炭火已經(jīng)沉積在爐底。因為經(jīng)常煙熏火燎,為避免影響到鄰居,燒豬坊設在村里的半山腰上。
直到現(xiàn)在,何國才采用的還是用掛鉤燒豬的方法,每一爐最多出爐三頭,一天下來,何國才最多能出鍋兩爐,也就是6頭燒豬。每年的春節(jié)和清明節(jié)前都是他最忙的日子,因為江門當?shù)厝A僑比較多,每年清明節(jié)回鄉(xiāng)祭祖的人也多,而燒豬是必備的祭品。
每年清明節(jié)下來,何國才一般都能賣出100多頭燒豬。因為在當?shù)孛麣夂艽螅瑥慕衲?月底,何國才就陸續(xù)開始接到來自國內(nèi)外的訂單。而他又是個勤快的人,訂單少的時候也閑不住。所以30年下來,他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每天凌晨1時起床的習慣。每一爐燒豬,從下爐到出爐,大約需要2~3個小時,大約凌晨5時30分,皮焦肉酥、香氣撲鼻的燒豬就會出現(xiàn)在當?shù)氐氖屑稀?/p>
土法技藝傳承三代
何國才是上南村本地人,別名元口,村民們都叫他元口師傅。他介紹,燒豬技藝在上南村傳承已有百年,以前村里有位老人,大家都叫他二叔公,他曾在廣州屠宰場工作并學習燒豬制作技術,20世紀40年代把燒豬制作技術帶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在自家的泥屋做工場,將豬燒制好后切成小塊銷售。1963年,同村的毛叔(已故)、泉叔向二叔公學習了燒豬制作技術,當時兩人在鶴山雅瑤公社食品站從事燒豬制作,將技術改良至成熟,同時將燒豬制作工藝向同村村民傳播,至今村里懂得燒豬技藝的,很多都是毛叔的傳人。何國才從20世紀90年代初跟隨毛叔學習,在他的記憶中,自己的祖父和父親那一輩也有人從事燒豬制作,他可謂是第三代燒豬傳人了。
何國才介紹,傳統(tǒng)的上南燒豬是土法的“柴爐燒豬”,要先在地上用泥土、灰磚、青磚土瓦砌一個約兩米高的爐,在上面爐口將豬吊入爐,蓋上蓋子,下面放入干柴來烘烤。
一絲不茍燒“金豬”
何國才表示,燒豬這門技藝從選材、腌制、火候到工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非常關鍵,時刻要“察顏觀色”。他通常選用100斤以上的瘦肉豬,宰殺好后沖洗干凈,掛起來瀝干水分,再進行剔骨和改刀,然后進行腌制工序。他說,豬肉腌制是燒豬的第一道工序,講究“拍骨入味”,腌制兩小時入味后,用尖刀在豬皮上插小孔,預防第一爐時豬身起大氣泡。
而燒豬主要考的是眼力。比如說柴火,用多少木柴,燒成多少木炭才能把調(diào)好料的生豬放進去,這個很考驗眼力。要是放早了,燒豬最后烤不熟,這頭燒豬就報廢了?!斑@頭燒豬一旦出爐再拿進去烤,味道就變了?!彼栽谡麄€燒豬過程中,何國才一刻都不敢走神。
而在豬下爐前必須先把生豬劏干凈,然后用鐵箍將豬撐開,爐底中央放一個盛著半鍋水的鐵鍋接住滴下來的油。第一爐的20分鐘是焯燒,這道工序很重要,要使豬身毛孔得以全部打開,將豬身上的水分先蒸發(fā),初步烤干豬皮表面,這樣燒豬才會脆;取出后,用極細的針在豬身上均勻地插孔,可使豬身受熱均勻,焯燒插針后,再將豬放入爐中繼續(xù)烤。
約莫過去半小時,何國才再次開爐,再在豬身上插上一些針孔,有氣泡的地方會多插幾針。然后再根據(jù)烤制情況在切口、豬耳、豬尾巴等位置包上濕紙或油紙,防止烤焦。隨后再烤30分鐘,這時候豬身皮層慢慢地吸收爐壁熱量,豬表皮慢慢開始爆皮了。何國才蓋上爐蓋,趴在旁邊聽爐里面的聲音,有時爐里的柴火還在燒著,火苗太大了,就必須讓木柴熄火,降低爐溫。因為燒豬不是用爐里的明火來燒的,而是讓豬身吸收爐壁上的土磚、土瓦上的熱量,來使燒豬達到爆皮和燒熟。這時需要在豬身上刷冷水,防止豬皮在下輪烘烤中焦煳,然后再次入爐。大約又過了70分鐘,隨著何國才大喊一聲“起”,金黃色的燒豬伴隨著黑色的柴火煙氣騰空而起,空氣里頓時濃香四溢,剛烤好的燒豬擁有金黃色的酥皮,因而被何國才稱為“金豬”。
“家鄉(xiāng)味”助力村民脫貧
看著新鮮出爐的“金豬”,何國才很有成就感。在他看來,傳統(tǒng)土法柴爐燒豬口感特別好,用電爐做的燒豬沒有柴爐那種淡淡的煙熏味。但因為工藝復雜,產(chǎn)量較低,這些年本地保持傳統(tǒng)柴爐做法的燒豬坊只有5家了。如今,燒豬于上南村不僅是家鄉(xiāng)的味道,還成了當?shù)卮迕衩撠毐夹】岛袜l(xiāng)村振興的“金豬”。何國才說,現(xiàn)在大家生活好過了,吃燒豬沒有以前那么難,結婚、祭祖、開業(yè)、喬遷、聚會,都會買一頭燒豬助興。
何國才告訴記者,上南燒豬不僅作為一種美味流行于廣東,還帶動了當?shù)厝罕娋蜆I(yè),讓村民走上致富路。如今在鎮(zhèn)上的集市,也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燒豬檔口。去年,上南燒豬技藝還被申報了當?shù)氐姆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和地理標志保護產(chǎn)品。即便不是假期,每到周末還是有人慕名來到村中購買燒豬。
近年來,隨著何國才的燒豬技藝愈發(fā)純熟,前來找他拜師學藝的年輕后生也多了起來。何國才表示,自己干這一行30年了,不單是為了謀生,也是想把祖?zhèn)骷妓嚨摹案绷糇 1M管家中的兒子不肯“接班”,何國才還是非常希望將本土燒豬技藝傳承下去,在他看來,獨特的制作技藝從祖輩流傳下來并沿襲至今,這是美食的傳承,也是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