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媒高層在上海感受文化傳承
【解說】10月21日,參加“2018海外華文媒體看上海”活動的華媒高層代表來到上海川沙和豫園,在川沙老街、“內史第”和豫園感受上海這片土地所承載的文化脈絡。
一方舞臺,數套桌椅……在川沙老街老祖禪堂,海外華文媒體代表欣賞了滬劇《庵堂相會》的片段“看龍船”與“攙橋盤夫”。老祖禪堂的創(chuàng)始人宣浩是土生土長的川沙人,他告訴記者,東鄉(xiāng)調的發(fā)源地就在川沙,當日聽的折子戲在當地也是相當普及。
【同期】(老祖禪堂創(chuàng)始人 宣浩)我因為從小也是跟著我母親,她是一名演員,我也是帶著這樣一個鄉(xiāng)愁,帶著這樣一個熱愛來做這個事情的。其實好多滬劇,它的一個版本,當時的創(chuàng)作都是真實反映了我們上海周邊地區(qū)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解說】美國海外電視網總編輯莫利人十多年前就采訪過王文娟、徐玉蘭等多位越劇表演藝術家,此前對滬劇和越劇亦有了解。她說,海外有不少華人對傳統(tǒng)戲曲文化很感興趣。
【同期】(美國海外電視網總編輯 莫利人)我是上海人所以我也聽得懂,這幾個劇種我都聽得懂,我是希望它們能夠發(fā)揚光大。另外一個,確確實實因為我們在海外有很多懷舊的人不少,如果他們能夠去演出的話,讓(海外華人)他們了一點鄉(xiāng)愁。
【解說】 在川沙,海外華文媒體代表一行還參觀了江南官宦宅第“內史第”。沈樹鏞、沈毓慶、黃炎培、宋慶齡、宋子文、宋美齡等名人都曾在此居住。
【同期】(《印尼新報》總編輯 李卓輝) 看了“內史第”感受很深,這里面培養(yǎng)了許多偉大的人才,影響了中國半個世紀。他曾經在1915年訪問過印尼,當時就提出非常有見解的意見,就是說華文教育不單要教中文,也要教當地的語言,使它能夠配合融入當地,對當地社會有貢獻,這個理念到今天還是正確的。
(巴基斯坦《華商報》總編輯 朱家磊)川沙這里在上海來說具有比較悠久的歷史,來到這里參觀了黃炎培故居之后,我才發(fā)現,他可能為我們近現代的教育也埋下了相當大的伏筆。
【解說】當日,海外華媒高層代表參觀了上海豫園,詳細了解了江南古代園林特色和豫園歷史。華媒代表還于當晚在豫園九曲橋畔的百年老店——南翔饅頭店品嘗“南翔小籠”,感受上海特色美食文化。
王子濤 徐銀 康玉湛上海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