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堆剪師數(shù)十年堅守閩南建筑傳統(tǒng)技藝
【解說】行走在古城泉州,隨處可見古剎名寺、宮廟、祠堂以及閩南古大厝,其上雕龍畫鳳建筑風格別具一格。和一般的土木師傅不同,修建閩南古建筑的師傅分工更加明確、細致,其中堆剪師就是閩南古建筑最主要的締造者之一,具有燕尾特色的屋脊、墻壁上的圖案造型,大多出自他們的雙手。
【解說】4月16日下午,記者驅(qū)車來到福建省南安市詩山鎮(zhèn)鳳山寺的施工現(xiàn)場,見到了現(xiàn)年49歲的堆剪技藝傳承人林杉谷。走進林杉谷所在的工地,一座氣勢恢宏的廟宇出現(xiàn)在眼前,放眼望向屋頂,黃琉璃瓦、燕尾脊、木石雕刻等映入眼簾。一旁偏殿的屋頂上,林杉谷正在為一尊鳳雕安裝鳳頭。
【同期】堆剪技藝傳承人 林杉谷
我是從我初中畢業(yè)后就開始跟我爸學堆剪。學成出來就自己去(承)包(裝修)寺廟、祠堂,后來就帶了些徒弟。做著做著就不覺得辛苦,感覺輕松,做這個活兒就是如果肯吃苦就可以。
【解說】堆剪傳統(tǒng)技藝通常包括白描、打底、按模、粘瓷等制作過程。一雙手,一把剪鉗,一堆瓷片……經(jīng)過堆剪師的巧手,一幅幅栩栩的如生圖案被“搬”上古大厝,形成獨特的閩南建筑風格,并常被閩南人稱為“厝頂有出戲”。林杉谷告訴記者,采用德化的陶瓷碗碎片作為龍、鳳、麒麟等神話動物的鱗片,不容易褪色,可保存上百年的時間。
【同期】堆剪技藝傳承人 林杉谷
堆剪主要就是做堆(砌)跟剪(裁),剪是用(彩瓷)碗來剪。好像咱們要做龍,就剪龍(鱗)片,跟那些龍的配件,一條龍做起來要五六天,大條的。就是用在寺廟跟宮殿還有祠堂。做宮廟,基本上都是做龍鳳還有麒麟這些吉祥的動物。
【解說】閩南傳統(tǒng)建筑營造技藝源于唐五代,廣泛傳播于閩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廈門三市,以及香港、澳門、臺灣和東南亞等地。數(shù)十年來的堅守,林杉谷的手藝也小有名氣,曾被邀請到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修建古建筑、宗祠和寺廟等。
【同期】堆剪技藝傳承人 林杉谷
因為那些華僑也是我們這邊過去的,他有帶我們這邊的神像過去,到了這幾年他們就很興旺,所以過來請我們過去幫他們(修建)寺廟,也有朋友介紹的也有自己過來找的。去過馬來西亞跟印尼、新加坡這些國家都有去過。
【解說】林杉谷表示,堆剪從一開始被當做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現(xiàn)在已被他視為是一份堅守、一項傳承。多年來,林杉谷培養(yǎng)了不少年輕的徒弟,部分學徒已順利出師,成為獨當一面的堆剪師。
【同期】堆剪技藝傳承人 林杉谷
這個活兒很多,工人又比較少人去學這門(手藝)。這個手工藝很重要,要一代延一代,要細心去學。就耐心給他(徒弟)培養(yǎng)起來,看他們會不會成功。只要他們肯學,我就肯教他們。
記者 柯寧 陳龍山 福建泉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