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200天 四川樂山大佛正式“出關”
【解說】4月26日,歷經200天“閉關體檢”的樂山大佛正式“出關”。游客們又可通過九曲棧道走到佛腳觀光平臺,仰視大佛全身,感受大佛魅力。
樂山大佛開鑿于唐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建成,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古代石刻彌勒佛坐像,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名錄。
據了解,因常年暴露在自然環(huán)境下,樂山大佛長期受到侵蝕,極易發(fā)生風化、滲水等病害。2018年10月8日,經中國國家文物局批準,四川樂山大佛風景名勝區(qū)管理委員會啟動了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qū)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大佛開始“閉關體檢”。
在樂山大佛勘測維護項目成果發(fā)布會上,樂山大佛勘測維護項目負責人、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孫博發(fā)布了《樂山大佛勘測維護項目階段性成果白皮書》(簡稱《白皮書》)?!栋灼诽岬?,“體檢”期間,文保工作人員進行了大佛開裂殘損區(qū)域植被清理、開裂殘損部位揭取和預加固、墊層和面層修復、清理和疏導開裂殘損區(qū)域內基巖表面及排水系統(tǒng)等一系列工作。
此次大佛“體檢”采用了無人機航測、三維激光掃描等手段,對大佛及胸腹部開裂區(qū)域進行測繪?!绑w檢”中還首次在石窟寺病害勘測中采用光纖監(jiān)測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在文物本體布設光纖監(jiān)測系統(tǒng),長期有效地采集位移、滲壓、溫濕度等監(jiān)測數據。
孫博告訴記者,文物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日常維護。
【同期】(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孫博)因為就像人一樣,你要日常保養(yǎng),如果做得比較好的話,你就是得大病的這種概率就比較少,但是你所有的時候你在等,都在等,等最后都不行的時候,人體都要崩潰的時候,你去看,那可能到最后就是癌癥或者是其他的一些難以治愈的一些病,說這個跟人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解說】當日,樂山大佛日常維護專業(yè)隊正式成立,這支維護隊由樂山大佛景區(qū)工作人員和此前參與過樂山大佛修繕工作的工作人員等10人組成。
【同期】(樂山大佛日常保養(yǎng)維護隊楊天宇)主要就是從大佛的日常維護來做起,在大佛兩邊會長很多植被,因為這些是目前沒有有效的辦法能清理掉的,所以我們就不定期根據它植被生長情況來進行清理,還有一些可能存在游客產生的一些垃圾,還有周邊掩體掉落的一些碎屑這些,我們都會進行清理,而大佛面部時間久了,它也會產生花臉,我們也將采用比較保守的辦法去給它進行一些擦拭清洗。
【解說】為了匯聚更多保護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的力量,樂山大佛景區(qū)還與上海大學(上海大學文化遺產保護基礎科學研究院)簽訂遺產保護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通過更為科學有效的手段對樂山大佛進行保護。
記者何浠四川樂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