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做媽祖 看臺灣“廟口小孩”的紙藝人生
【解說】可活動的手腳,可拆卸的鞋帽……很難想象這樣一尊媽祖像是用報紙糊出來的,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臺灣紙藝師蔡承哲稱之為紙糊的藝術。
今年49歲的蔡承哲自稱為廟口小孩,出生在臺灣嘉義樸子市的他常常把當?shù)氐膶m廟作為游樂園,因此對神像也有了特殊的感情。
【同期】臺灣紙藝師 蔡承哲
我們小時候也沒有像現(xiàn)在網絡這么發(fā)達,然后打球啊,玩樂啊,小朋友聚集的地方就是在廟口。玩是一部分,另一方面就是聽一些長輩會講一些比較神奇鬼怪,對神明的、媽祖的一些傳說,那就從小到大都是在這個環(huán)境中長大。
【解說】蔡承哲高中時學習建筑,離開校園后從事法律工作。轉眼30年過去,他在臺中的公司業(yè)務規(guī)??s小,工作不再忙碌,他也多出了時間回到從小喜愛的紙糊藝術中。2013年起,借助學建筑時的功底,并走訪宮廟、拜訪老師傅,蔡承哲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
【同期】臺灣紙藝師 蔡承哲
你要先做一個成品出來,成品出來之后再做一個開模的動作,模具做好之后,才有辦法開始用這個模具去做紙糊的動作,用這個報紙一張一張貼,然后一天只能貼一層的厚度,像夏天可能等一天等它干了之后我們隔天再貼第二層,像這個基本上要粘十七層左右,十七層基本上就快一個月的時間了。等這個都完成好了之后拆模,把這個模具拆下來之后再把它做一個縫合,這個小型的可能就用一些針線跟外科手術一樣,把它做一個縫合的動作,然后外面再做修補。
【解說】不同于一般人對紙糊易損毀的偏見,經摸索,蔡承哲發(fā)現(xiàn)報紙的纖維細而長,可增強作品硬度,怎么用力摔都不會破裂。
【解說】在工作室一側的展示臺上,觀音、孫悟空、二郎神、鐘馗等紙糊像相繼排開,蔡承哲介紹,這些作品的配件都可以拆卸。為了讓大家了解紙糊的制作過程,他特意把鐘馗的塑像做成了兩個部分,一邊是成品,另一邊則保留了紙糊的原始形態(tài)。
【同期】臺灣紙藝師 蔡承哲
讓大家去了解紙糊是怎么樣成型的,然后一般人都會問里面到底是實心的還是空心的,然后就可以展示給大家看。
【解說】柜上陳列的作品中,一尊西域樓蘭公主像略顯突兀。蔡承哲說,一次偶然聽到大陸網絡歌曲《我的樓蘭》,他被西域奇幻的傳說吸引,于是根據想象創(chuàng)造了樓蘭公主的形象。
【解說】蔡承哲告訴記者,他也曾考慮完全轉行,通過手作盈利謀生,后來發(fā)現(xiàn)趕工出來的作品大不如前。
【同期】臺灣紙藝師 蔡承哲
也曾經去嘗試過,然后做了之后,出來的東西就真的不一樣,就真的不能看,因為已經把興趣轉成是盈利了,所以當然出來的東西一定會不一樣。
【解說】由于屢次獲嘉獎受到臺灣媒體爭相報道,蔡承哲成了家鄉(xiāng)的名人。全臺各地有越來越多對紙藝感興趣的人慕名而來,他知無不言,將自己的經驗所得一一傳授。
【同期】臺灣紙藝師 蔡承哲
不管是家里人,外面的朋友,任何一個人想學,我都非常非常樂意地教,因為在我六年前開始接觸這一塊領域的時候,我曾經嘗試去詢問一些前輩,某些前輩,他們大部分都不講,所以我有一個觀點就是我現(xiàn)在會的,有人問我,我一定要講。
曹夢雅 楊程晨 臺中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