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歲歸僑“老劍客”:生命不息 擊劍不止
84歲歸僑“老劍客”:生命不息 擊劍不止
【現(xiàn)場聲】
弓步,好,后退、后退,右邊、防守還擊!
【同期】印尼歸僑 陶金漢
我叫陶金漢,今年84歲,1953年從印度尼西亞回國,我現(xiàn)在在俱樂部里,給孩子們訓練擊劍。
【解說】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擊劍人,84歲的陶金漢仍活躍在擊劍教學的一線。他精神矍鑠、身姿挺拔、聲音洪亮,深受孩子歡迎。陶金漢說,自己的體育情結,要回溯到童年時代。
【解說】1935年,陶金漢出生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的一個華人家庭,從小跟父親學習武術和足球,培養(yǎng)了他對體育的濃厚興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從小在印尼長大的他萌生了回國的想法。
【同期】印尼歸僑 陶金漢
1950年,在印尼舉辦了一次國內(nèi)的圖片展覽,看了那個之后,我們的心情特別得愉快,特別高興,為什么呢?國家在發(fā)展,當時號召我們青年歸國人員、歸僑,能夠回國一起參加祖國建設,我知道這個信息,我就跟我爸提出來,我說我要回國去念書,將來要為國家做點貢獻。
【解說】1953年,在父母的支持下,陶金漢和姐姐坐上了回中國的輪船。他回到祖籍武漢念高中,并于1956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畢業(yè)后留校任教?;貞浧鸬谝淮卧谟柧氿^里看到擊劍的情境,陶金漢記憶猶新。
【同期】印尼歸僑 陶金漢
開學的時候我看有人練擊劍,我在國外看過他們的電視,佐羅也好。拿了面罩戴,我戴眼鏡,我近視眼,一戴合適,哎呀真好,就可以練了。
【解說】自此,這位23歲的年輕人正式踏上擊劍道路。隨之而來的是漫長而艱苦的訓練。
【同期】印尼歸僑 陶金漢
往前、往后一蹬,往前、往后,這個步法要快,你過來我躲開,我上去要快,這個練到我的腳腱鞘發(fā)炎了,走路就好像要折了似的,后來打針打好了,練到這個程度。
【解說】經(jīng)過刻苦訓練,1957年,陶金漢獲得了中國“十七城市擊劍、技巧運動錦標賽”男子花劍冠軍。1966年11月,他代表中國擊劍隊參加在柬埔寨舉行的第一屆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一舉拿下男子佩劍冠軍,這也成為中國擊劍在國際賽事中獲得的第一枚金牌。
【同期】印尼歸僑 陶金漢
當時一發(fā)獎,完了站在臺上,奏國歌的時候大家肅立,馬上站得筆挺,我說真的,那個激動地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挺高興的,反正心里,心跳加快,因為從來沒站在過臺上。
【解說】1973年,陶金漢前往瑞典,促成了中國劍協(xié)加入國際擊劍聯(lián)合會。次年,中國擊劍隊首次參加世界擊劍錦標賽,他作為教練兼隊員同行。1974年,39歲的陶金漢正式掛劍。當欒菊杰、仲滿、雷聲等一代代劍手在國際賽場上嶄露頭角之時,這位“老劍客”逐漸退居幕后。退休后,閑不住的陶金漢繼續(xù)從事?lián)魟ν茝V和教學工作。2004年,他還在北京大學開設了擊劍選修課。
【同期】印尼歸僑 陶金漢
開兩個班,一個班28個人,試一試,結果投票的人,一百七八十個,弄了一個學期,再加兩個班,四個班,從2004年到2008年,差不多四個年頭,統(tǒng)計統(tǒng)計有1000多名學生練了擊劍了。我說我什么時候拿不動劍了,我就不教了。
【解說】如今,每個周末,陶金漢仍堅持去到離家30多公里的擊劍俱樂部授課。他說,擊劍的一招一式不僅是技術體能的比拼,也是思維的較量,希望能讓更多人喜歡上這項運動。
范思憶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