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女教師讓“非遺”草編走進全國美術(shù)教科書
【解說】玉米皮、麻繩、紙條、彩帶、樹葉……這些看似平凡的材料到了周東平的手中就會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周東平是沈陽市和平區(qū)南京街第一小學的一名美術(shù)老師,同時也是“周氏草編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擁有雙重身份的周東平,將草編融入教學已有10多年的時間。在教育部審定的全國美術(shù)教材四年級上冊中,由周東平編寫的第16課《穿編的樂趣》被收錄其中,此教材于2021年正式出版并在全國范圍內(nèi)應用。3月24日,記者來到南京街第一小學探訪了這位“草編教師”。
【同期】南京街第一小學美術(shù)老師 周東平
編制這一課穿編的樂趣也是屬于一種意外,因為在幾年前,我參加了一次由遼寧省舉辦的美術(shù)教師的基本功大賽,我的紙立體作品天鵝在這次大賽當中獲得了一等獎。這件精美的作品引起了在場專家的興趣,他們正好要編一課叫做紙條穿編,然后就找到我,我就努力地認真鉆研這各種各樣的紙條穿編的技法。
【解說】打開教材,翻到《穿編的樂趣》這一課,首先映入在記者眼簾的是一條栩栩如生的“黃龍”。周東平介紹,草編是利用各種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教材中所展示的這條黃龍便是用棕櫚樹的樹葉制成的。草編工藝因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便于收集,制作難度相對較小,在中國民間十分普及。早在1996年,周東平就開始將草編技藝帶入課堂,在多年的教學中,周東平研制出多種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深受學生的喜愛。
【同期】南京街第一小學學生 周美汐
因為草編可以編很多小動物,所以我很喜歡它。
(難不難草編)草編不難,剛開始學的時候是特別特別難,現(xiàn)在越學就是越簡單。
【同期】南京街第一小學學生 王藝橙
我覺得草編可以培養(yǎng)我的動手能力,我非常喜歡。
【同期】南京街第一小學美術(shù)老師 周東平
草編作品入門,可以說非常簡單。但是如果深入地學習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編織技巧,或者是其他的一些技能,非常的復雜,非常多樣,孩子們需要有一定的持久的恒心才能夠完成。
【解說】一雙雙靈活的小手左一圈右一圈,不一會就打好了幾個結(jié),再一會的功夫一只小金魚就做好了。周東平說,草編的編織技法繁多,學校里主要教授的是單編和雙編兩種比較簡單的方法。學習草編可以鍛煉孩子動手動腦的能力,也是培養(yǎng)美育教育的方式,現(xiàn)在很多家長也都逐漸認可孩子學習這項技藝。
【同期】南京街第一小學美術(shù)老師 周東平
在2020年高考當中,就已經(jīng)把體音美這種藝術(shù)的技能融入到了高考的考分當中。所以,家長我覺得是慢慢地重視這種草編技藝了。
【解說】周東平介紹,中國最早的草編遺物是河姆渡人制造的,距今已有7千年的歷史。2008年,草編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南京街第一小學把草編藝術(shù)引入課堂,其目的就是讓孩子在動手中感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生命力。周東平表示,她作為一名教師能夠?qū)⒉菥庍@項非遺項目活躍在課堂上是一件意義非凡且任重而道遠的事情。
【同期】南京街第一小學美術(shù)老師 周東平
通過孩子的學習,我感覺孩子們在自信心方面、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或者是審美方面,還有同學的合作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我也決心在今后的教學當中,多在教學當中滲透給孩子這些技藝,讓孩子不但提高文化課的知識,也在藝術(shù)方面有更高的修養(yǎng)。
【同期】南京街第一小學副校長 劉曉峰
非遺進校園呢,它增進了學生們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了解,也增強了學生的這種民族的自豪感,提高了學生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認知水平,保護意識和傳承的信念,同時也提高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與審美的鑒賞能力。
【解說】未來,周東平還有一個宏遠的計劃,帶領(lǐng)學生一起制作草編版的《清明上河圖》,將畫里面的動物、人物、樹木、建筑等一一制作出來。除此之外,她還準備錄制線上的草編公益課程,讓更多人了解草編、認識草編。
王藝霖 沈陽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