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盞小燭臺
作為一名非廈門人,最初聽聞陳嘉庚是在大學新生報到期間,從同學口中得知,我就讀的集美大學是陳嘉庚原先創(chuàng)辦的集美航海學院、集美師范高等??茖W校等五所院校合并組建的。入學后不久,院領(lǐng)導就帶領(lǐng)我們?nèi)盒律巴惣胃壬示?、鰲園參觀,我對陳嘉庚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沿著嘉庚路,來到了一座樸素無華的兩層小樓房。屋外,沒有繁花似錦、魚翔淺底的花園,屋內(nèi),沒有流光溢彩、滿目生輝的裝飾,有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家具,有的只是換過幾回傘布還繼續(xù)用來遮風擋雨的雨傘,有的只是補過幾個大補丁還在掛用的蚊帳……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盞小燭臺。
新中國成立初期,集美學校的電廠自己發(fā)電,到夜里10點就停電。陳嘉庚先生籌劃擴建集美學村,夜以繼日,停電后還要緊張工作,就點一盞煤油燈照明。一次,煤油燈不慎摔碎,他就揀來一個被棄的破瓷杯倒放在桌頭,點上蠟燭當“蠟燭臺”。以先生之富,買個金臺、銀臺何難之有?他身邊的一位工作人員對他說:你這個燭臺不好看,你接待的不是將軍、首長、就是海外的大華僑,這個不雅觀,買個新燭臺換了。陳嘉庚聽了,堅決不許買,他說過:“該用的錢,千萬百萬都得用;不該用的,一分錢也不能浪費?!边@句話,說出了他一生用錢的原則。
陳嘉庚晚年定居集美,他在生活上十分儉樸,把節(jié)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用于學校建設(shè),還曾留下2角錢糖果招待陳毅元帥的佳話。除了這個小燭臺,故居里陳列的家具擺設(shè)都是極其普通簡陋的。床鋪、沙發(fā)、寫字臺是“老”字號的,蚊帳、衣服、鞋襪是“補”字號的。于公,陳嘉庚把千萬資產(chǎn)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yè),毫不吝惜;于私,陳嘉庚則苛求自己,儉樸淡泊,錙銖必較。他生前好友黃奕歡在陳嘉庚追悼會上說:“只要看到他平日起居飲食的自奉之儉,簡直教你不敢相信。誰會相信衣服上常多補綴的人,竟是慷慨捐獻千萬元興學的人呢?誰會相信時不時叫一角錢湯面充饑的人,竟是名聞天下的陳嘉庚呢?”
燭淚累累。透過這個小燭臺,我仿佛看到:幾十年前,每當集美鎮(zhèn)晚間停電,陳嘉庚就會坐在小燭臺前,借著閃爍跳動的燭光,向中央政府進言建造鷹廈鐵路、建造杏林海堤、集美海堤的最佳方案,為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的校舍描繪最美的圖畫,為集美醫(yī)院病床的增加、為海潮發(fā)電站的運轉(zhuǎn)發(fā)電、為龍舟池畔增添亭臺樓閣……殫精竭慮,伏案疾書。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边@盞自制的小燭臺就是陳嘉庚先生勤勞儉樸的真實寫照,它猶如一把永不滅的火炬,指引著我們在嘉庚精神的感召下不斷前進!(林麗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