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涉僑法規(guī)

“國字號”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前世今生(組圖)

2014年11月06日 08:56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外景。(人民日報/王堯 攝)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外景。(人民日報/王堯 攝)
中國僑網(wǎng)早期海外移民生活場景復制。(人民日報/王堯 攝)
早期海外移民生活場景復制。(人民日報/王堯 攝)

  2014年10月21日,北京市東城區(qū)東直門內(nèi)北小街,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館。捐贈了一個集裝箱的藏品、又從新加坡專程趕來觀禮的陳來華老人哭了,館長黃紀凱拍著肩安慰他:“今天是個好日子,應該高興,嘉庚先生的遺愿實現(xiàn)了,咱們終于開館了?!?table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left style="padding-right:10px;">

  緣起:一個人 一筆錢

  開館日的擇定,與一個人有關。

  10月21日,是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誕辰140周年紀念日,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與他的淵源可見一斑。

  那是一段幾代僑聯(lián)人耳熟能詳?shù)耐隆?959年5月14日,由中國僑聯(lián)首任主席陳嘉庚先生倡議并捐資興建的廈門華僑博物院建成開館,這是中國華僑博物館事業(yè)的緣起與開端。1960年7月15日,陳嘉庚先生又向中央建議在北京興建一座華僑博物館,并承諾自己負責建筑費用。周恩來總理對這一動議十分贊賞,答復陳嘉庚先生,待國家經(jīng)濟好轉(zhuǎn),由國家投資興建。

  世事多變。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逝世,留下50萬元人民幣作為僑博興建資金。此后國家進入多事之秋,此議便被擱置和拖延下來。改革開放后,經(jīng)僑界多方努力,國字號僑博工程重上議事日程,卻并未一路坦途,到國家發(fā)改委批復立項時,已是2005年7月。

  立項審批、規(guī)劃設計、拆遷征地、工程招標……快人快語的館長黃紀凱說:“這里面的曲折故事,如果你們想聽,我可以從天亮講到天黑?!币驗檫x址鄰近雍和宮、國子監(jiān)等古跡,通過北京市文物局的審批一開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為了符合舊城保護原則,設計方案幾易其稿,終于成案。

  2011年9月6日,僑博破土動工。各級政府投資3億元,用于征地拆遷、館舍建設和展覽布置,為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決定性支持。

  奉獻:一群人 一份情

  這些年,每當有關于僑博的消息見報,哪怕是一個小豆腐塊,都有回響,引來捐贈。

  海外華僑華人和國內(nèi)歸僑僑眷捐款4000余萬元。僑博正式立項后收到的第一筆僑界捐款,是澳大利亞僑胞邱維廉夫婦冒雪送到中國僑聯(lián)的500萬元人民幣。

  更多海內(nèi)外僑界群眾則是將自己珍藏的、有歷史價值的物品無償捐贈給僑博。目前,僑博藏品已達15000多件,其中僅有一件文物和少量涉僑資料是僑博出資購買的。

  “只要能證明一段歷史、講述一個事件、反映一種狀態(tài),我們都收?!秉S紀凱說。

  2007年,新加坡民俗收藏家陳來華先生,把多年搜購的1000多件僑史藏品、實物,捐贈給籌建中的僑博。當一集裝箱的物品千里迢迢運抵北京時,中國僑聯(lián)的工作人員驚呆了。

  陳來華與僑博的緣分始于1986年。當年,初涉收藏的他偶然買到4件與南洋華僑支援中國抗戰(zhàn)有關的小文物,送到北京。“中國僑聯(lián)兩位老領導莊明理、張楚琨熱情接待了我,兩位前輩對我說,在中國,各式各樣的古董都有,反映華僑歷程的卻很稀缺。希望多收集能反映華僑歷史、華僑與國內(nèi)關系的物品,遲早會有大用的。他們還告訴我,陳嘉庚先生留下50萬元要建一個華僑歷史博物館,我更加堅定了保護、搶救僑史遺存的決心?!?/p>

  經(jīng)濟并不寬裕的陳來華為了收藏可謂千金散盡。為了省錢,他出門收購都擠公車往返,背著很大的行李包,汗流浹背,讓人誤以為是“收破爛”的。年過七旬的他,對妻子很感愧疚?!拔姨芄?jié)省,她不愿意去旅游,說看看電視就行了。近10年來,我常來中國,但她不能同來,因為周末假日她也要出去工作?!?/p>

  如今,陳來華收集的對新加坡有卓越貢獻的三水婆紅頭巾史跡,已成為僑博展品的重要內(nèi)容。他說,希望通過展品讓全世界認識到,早期的中國移民,漂洋過海下南洋,以智慧和血汗為僑居地的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濟、文化等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們是當?shù)亟?jīng)濟、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自2006年至今,美國舊金山僑胞、專欄作家招思虹女士及其《金山之路》讀者團隊、個人已累計向僑博捐贈文物逾2000件,是目前捐贈最多的團隊和個人。她說:“希望我們捐獻的文物‘開口’,靜靜地向大家講述華僑奮斗的故事?!?/p>

  陜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劉恕濱是僑眷,他捐出帶領十多個徒弟歷時三年、用天然野生山核桃制成的工藝品——“禎核”地球儀……

  黃紀凱至今難忘一個場景:談翠屏女士捐出了父親早年在舊金山唱粵劇時的道具等老物件。捐贈儀式上,她手捧證書,眼淚奪眶而出,深深鞠躬連聲說謝謝。

  “他們得到的有形回報就是一個證書,成本不過1塊錢。他們還要說謝謝我們!應該我們謝謝他們才對!每一位捐贈者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每一次接受捐贈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黃紀凱說。

  未來:一個館 一個夢

  僑博開館儀式上,中國僑聯(lián)主席林軍在致辭時指出:“我們要把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打造成保護和利用華僑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基地,宣傳僑界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平臺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陣地,使之成為海內(nèi)外僑胞凝心聚力的共有精神家園?!?/p>

  開館當日,美國《僑報》發(fā)表文章,祝賀“華僑華人又多了一個講述自己故事的重量級平臺”,同時也尖銳指出:匯聚了幾代華人歷史、情誼,投入了相當財力、精力的華僑歷史博物館,立館不易,征集藏品不易,尤其要避免“養(yǎng)在深閨人不知”的狀況……

  分管僑博工作的中國僑聯(lián)副主席李卓彬深知挑戰(zhàn)之大。在兼任僑博館長期間,他著手完善組織架構(gòu)、充實專業(yè)力量,一面積極推進館舍建設,一面精心組織基本陳列大綱的編撰。

  如何在并非僑鄉(xiāng)的首都北京充分展示出僑的特色?冠以中國字頭的僑博如何超越地方華僑類博物館?陳列大綱改了十幾稿,最終定位是:世界上首座以“國際移民”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也是國內(nèi)首家全面展示中國移民(華僑華人及其后裔)歷史、現(xiàn)狀及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國字號”博物館。基本陳列采取編年體例與專題分類相結(jié)合的方式,以時間為經(jīng)、專題為緯,劃分為四個部分:華僑華人的歷史脈絡、華僑華人與世界、華僑華人與中國、中國特色的僑務工作。博物館采取免費不免票的方式向公眾開放參觀。

  走進僑博,仿佛走入一部波瀾壯闊的移民史,走入中華民族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血淚史,走入海內(nèi)外赤子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自強而奮斗的心靈史。那一件件看似普通的藏品,折射出不同時空背景下海外移民的酸甜苦辣,抒寫著華僑華人與祖(籍)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慷慨悲壯。栩栩如生的場景復制,重現(xiàn)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生活。反映華僑在海外求生活的“三刀”(剪刀、菜刀、剃刀),就復制了裁縫、廚師、理發(fā)師的工作生活場景;僑社“三寶”——僑團、僑校、僑報僑刊的相關情況也被生動再現(xiàn)。

  “用華僑的愛國史和奮斗史引導教育僑界群眾,用中華優(yōu)秀文化增強民族認同,讓僑心僑力更加團結(jié)凝聚,讓中國夢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夢想更加相通,是僑博建館的意義所在?!遍_館紀念特刊如是說。(王 堯)

【責任編輯:劉郁菁】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涉僑法規(guī)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