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比利時大使:旅歐勤工儉學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新華社布魯塞爾5月19日電 專訪:旅歐勤工儉學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訪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曹忠明
新華社記者潘革平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曹忠明日前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旅歐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場深刻而廣泛的社會實踐運動,其中的一些優(yōu)秀青年由此實現了由愛國青年向堅定共產主義者的轉變,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百多年前,一批批胸懷救國夢的中國青年旅歐勤工儉學,開始了追尋救國圖存的道路。他們足跡遍布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等歐洲各國,學習新思想、新知識、新理念,產生了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蔡和森等中國革命的先驅。
曹忠明說,旅歐勤工儉學運動為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了大批富于革命精神、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優(yōu)秀干部。當時在比利時沙勒羅瓦勞動大學勤工儉學、并從這里走上革命道路的共和國開國元帥聶榮臻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曹忠明說,旅歐勤工儉學運動在很多方面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旅歐勤工儉學運動極大地促進了青年知識分子思想的轉變。大量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在勤工儉學實踐中完成了世界觀的轉變,尤其是在“爭回里昂中法大學”運動失敗后,許多主張實業(yè)救國、教育救國等改良主義方案的人先后放棄了原來的主張,轉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其次,旅歐勤工儉學運動使青年知識分子養(yǎng)成了良好的革命作風。這種工學結合的形式為他們養(yǎng)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提供了條件。白天與工人一起勞動,晚上鉆研馬克思主義,無形中把所感和所學結合起來。
第三,旅歐勤工儉學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旅歐勤工儉學的學生不僅自己在歐洲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而且還利用各種機會、通過各種途徑傳播馬克思主義。
曹忠明認為,旅歐勤工儉學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特殊的一章?!拔覀兛梢詮闹猩钋懈惺艿街袊缆返钠D辛選擇過程,更深刻領會早期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我們可以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個層面來理解他們的初心和使命?!?/p>
首先,救國救民是源動力。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每一個有識之士都千方百計地去尋找一條出路,以挽民族于危難之際、救生民于涂炭之中。而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了他們極大的鼓舞,五四運動使中國人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批青年知識分子赴歐勤工儉學,尋求救國救民的知識和真理。
其次,找到救國救民的真理是首要任務。就像聶榮臻剛到比利時的時候一直“反復思索自己究竟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一樣,當時勤工儉學的學生中有不同的思潮,救國論有多種說法。經過勤工儉學運動的洗禮和深入的理性思考,許多人最終拋棄了各種各樣不切實際的幻想,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理論上得出中國必須實行社會主義的結論。
最后,“怎么做”才能實現救國救民的初心和使命?以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旅歐初期迅速成長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后,他們一方面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維護共產主義真理,培養(yǎng)和團結志同道合的各類人才;另一方面,組建統(tǒng)一的共產主義組織,結合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力量開展反帝反封建斗爭。這也為他們日后開展革命斗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