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學子尋訪革命前輩足跡:沃爾洪卡街上的紅色青春
沃爾洪卡街上的紅色青春(海外學子尋訪革命前輩的紅色足跡·第九站:莫斯科)
鞠云暉
(一)
沃爾洪卡街建于14世紀末,是莫斯科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它位于俄羅斯莫斯科中央行政區(qū),在當時是沿著連接克里姆林宮和附近公路修建而成的。如今,這條街道上坐落著俄羅斯聞名的畫廊、普希金博物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等知名建筑。
近100年前,莫斯科中山大學便在這里。這所以孫中山先生命名的學校,建校之初正值國共合作時期,因而成為國共兩黨的教學培訓中心。鄧小平、張聞天、王稼祥、烏蘭夫、伍修權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學習。
懷著對前輩的敬仰、帶著追尋前輩足跡的使命,我們來到了沃爾洪卡街。這條大街雖位于市中心,但卻并不是通向各大高校的必經(jīng)之路,我們從地鐵站出來時感到環(huán)境既熟悉又陌生。左右環(huán)顧,很難不注意到基督救世主大教堂。這座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東正教教堂,白墻金頂是它的名片,在莫斯科絕大多數(shù)制高點上都能看到這座建筑。
按照資料的記載,我們此行最重要的一站——莫斯科中山大學就位于沃爾洪卡街16號。同國內(nèi)街道布局相似,俄羅斯的房屋排列也是按照奇偶順序,交錯分布于街道兩側。我們從這條街的6號開始尋找,沿街而行,8號、10號、12號依次出現(xiàn),我們心中越來越興奮,距離革命前輩們奮斗過的地方越來越近了……
又走出100米左右,我們看到了14號,緊隨其后的是一座蘇聯(lián)時期的加油站,然而,穿過加油站卻是18號。我們所要找尋的沃爾洪卡街16號仿佛消失了……
(二)
折回本應標注為16號建筑的加油站,紅色底座、黃色墻面,這是一座典型的蘇聯(lián)風格建筑。我們步入加油站四下尋找,并沒有看到工作人員,也沒有發(fā)現(xiàn)與莫斯科中山大學有關的印記。
一位路過的行人告訴我們,他并未聽說過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名字,不過,加油站后方的建筑理論上就應該是沃爾洪卡街16號。我們聽從了他的建議,繞道而行轉到加油站后方。但無論怎樣走,后方建筑都被高聳的圍墻和一道道鐵門相隔。那里的保安雖然同樣不了解莫斯科中山大學,卻給我們出了個好主意:他建議我們前往隔壁一幢并不起眼的小樓,那里曾經(jīng)是蘇聯(lián)科學院語言研究中心,如今歸屬于俄羅斯科學院的一家出版社。
我們隱隱約約有種感覺:一直所找尋的目的地,在那里可能會有答案。
站在樓前,只見門口掛著俄羅斯科學院的標牌,上面還印有曾經(jīng)在這里工作、學習過的名人紀念牌。走入小樓后我們得知,這座樓的大多數(shù)房間已經(jīng)歸屬于普希金博物館使用,而為了擴大展廳范圍,這座建筑正在進行翻修,叮叮當當?shù)难b修聲在走廊上回蕩。接待我們的是辦公室副主任沃切斯拉夫·巴夫洛維奇先生。在與巴夫洛維奇先生的交談中,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前世今生逐漸顯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三)
莫斯科中山大學確實坐落于此,如果按照現(xiàn)在的街道布局來看,沃爾洪卡街14號和18號兩棟建筑,也幾乎都屬于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校舍范圍。這里最早是沙俄的一處皇室莊園,之后改建成莫斯科省立第一男子中學,再后來改建成為莫斯科中山大學。
當年的校舍雖然已變了模樣,但行走在沃爾洪卡街,歷史的印記仿佛未曾消失過,時光荏苒,草木皆是見證。
除了一幢黃墻白窗的四層小樓,據(jù)檔案記載和多方考證,當時的莫斯科中山大學不僅有花園,同時還建有籃球場、排球場、溜冰場等運動設施。
1925年3月,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逝世,蘇聯(lián)在中國失去了一位親密的朋友,蘇共高層領導很快作出決策,為紀念孫中山,蘇聯(lián)出資設立莫斯科中山大學,為中國培養(yǎng)革命人才。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yǎng)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干部,培養(yǎng)中國革命的布爾什維克干部。
1926年初,中國共產(chǎn)黨旅歐支部決定派遣鄧小平等一行十余人離開巴黎,途經(jīng)德國、波蘭等國,于1月中旬到達莫斯科,之后開始了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學習。
這所大學里的大部分老師、教授都來自蘇聯(lián)。其中就包括不少老布爾什維克,例如卡爾·伯恩哈多維奇·拉狄克先生,他同時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在這里學習的學生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擁有不同經(jīng)歷,有的是著名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家或學者、有的是在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有著豐富經(jīng)驗的實干家……大學教務處根據(jù)他們受教育程度和經(jīng)驗履歷將這些學生分為不同的班級。
在課程設置方面,莫斯科中山大學側重于教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同時有俄語、法語、英語、德語、社會形成進化史、中國革命運動史、俄國革命史、東方革命運動史、西方革命運動史、唯物論、經(jīng)濟地理學、政治經(jīng)濟學等諸多課程。軍事課程在這里也非常重要,不僅涉及理論教學,步槍、手雷等武器的使用、制作和分析軍事沙盤也是必修科目之一。學期設置為兩年,每周上6天課,每天8個小時。除了基礎課程之外,來自中國共產(chǎn)黨、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國際的知名人士還會定期圍繞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和中國革命進行演講。
(四)
1927年,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fā),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國民黨各級組織停止向莫斯科派遣留學生。次年,蘇聯(lián)政府將莫斯科中山大學與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chǎn)主義大學中國部合并,更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chǎn)主義大學,該校1930年停辦。
拜訪了解蘇聯(lián)時期歷史的老教授、查閱俄羅斯共產(chǎn)主義史的相關資料,我們探尋了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前世與今生,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對祖國、對黨的忠誠。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不懼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我們不能忘記,他們背井離鄉(xiāng)、遠渡重洋,只為學習先進的思想知識救國于危難;我們不能忘記,他們在黑暗中探尋中國革命道路,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
離開莫斯科中山大學舊址,坐在沃爾洪卡街邊的長椅上,曾經(jīng)的莫斯科中山大學仿佛出現(xiàn)在我眼前。時空交錯,我的耳邊響起了《國際歌》的旋律,遠處浮現(xiàn)出革命先輩們忠于信仰、忠于革命的一幅幅歷史畫卷。
那畫卷中,隱約能看到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刻苦學習、奮發(fā)圖強的模樣,那時的他們還是青年面龐;也隱約能看到,他們結伴走在沃爾洪卡街上,暢談未來之中國,未來之人民。莫斯科中山大學,這所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洋學府”,永遠記錄著曾經(jīng)于這里學習的、年輕中國共產(chǎn)黨人追求真理的信仰。
(作者系俄羅斯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