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漢字世界影響大:韓國每年選成語 日本新年寫漢字

2014年10月25日 11:39   來源:成都商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以日本為例,從公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到中國,其后250年間,遣使不斷。通過使節(jié)和來華的留學生、還學生、學問僧,唐代文化大量傳入日本。天皇名稱、國號的確立、中央體制、地方制度、考試制度、土地田賦制度等,多以唐制為藍本。

  漢字文化圈最明顯的特征就是漢字的使用。歷史上,日本、朝鮮(韓國)、越南都是用漢字,閱讀漢籍經(jīng)典(文言文),并以此作為通往上層社會的通行證。而且,這幾個國家許多保存至今的歷史典籍都是用漢字和文言文書寫的。

  漢字文化圈

  持續(xù)千年的朋友圈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在談到漢字時說,“還在孩提時代,我就十分向往這門語言,那些方塊字總是令我很著迷,我的女兒為了學習中文,曾在北京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

  這番說辭并非是簡單的恭維,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文字都走過表意之路,但只有漢字走成功了,例如埃及的楔形文字、古巴比倫的象形文字,而這些文字都隨著歷史的前進慢慢泯滅于塵埃之中,唯獨漢字以其獨特的生命力依舊在不斷地發(fā)展,一直到了今天仍旺盛不衰。

  腓尼基人發(fā)明的22個字母,經(jīng)東羅馬帝國發(fā)展為拉丁語,再經(jīng)西羅馬帝國發(fā)展為希臘語,然后經(jīng)過漫長的中世紀直至文藝復興,在歐洲遍地開花,形成各自國家不同的語言文字。而漢字則恰恰相反,不僅在中國本土得到統(tǒng)一和發(fā)展,而且傳播到周邊許多國家,在東亞和東南亞形成了廣大的漢字文化圈。

  今天,我們在日本、韓國乃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看到的大街小巷和商號店鋪觸目皆是的方塊漢字,參觀文廟,看到刻著漢字的進士題名碑,看到孔子塑像后方懸掛的與曲阜孔廟一模一樣的康熙題寫的“至圣先師”匾額,總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涌出。

  漢字文化圈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歷史過程,據(jù)學者研究,漢字傳入朝鮮半島的時間,應該在公元前4-3世紀的樣子,當時正是中國的戰(zhàn)國時期,這從朝鮮半島出土的大量中國戰(zhàn)國時期的錢幣銘文就可以得到證明。而從文獻資料來看,朝鮮半島在三國時期的漢字教育已經(jīng)在貴族中得到廣泛普及,在372年,小獸林王還設立“太學”,將漢字字書和中國經(jīng)史著作作為教材,從而讓漢字和漢文化得到了大力的推廣。而當時朝鮮半島另一個政權(quán)百濟也請東晉人為博士,以漢字編寫了《百濟史》。

  朝鮮半島的人們?yōu)槭裁炊紶幭嗖捎脻h字呢?這是因為他們只有自己的口頭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漢字就成了他們的書面語言。而且還仿照中國科舉制度,以儒家經(jīng)典取士,從鄉(xiāng)塾到太學,都學習和使用漢文。士子以畢生精力研治漢籍,其古典文獻如《三國史記》、《李朝實錄》全用漢文撰寫。漢字作為朝鮮的書面語言和官方文字使用了1500 年左右一直持續(xù)到十九世紀末。

  盡管其間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于1446年創(chuàng)制了本民族的文字《訓民正音》(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韓國文字的雛形),但是《訓民正音》的推行并不如意,原因是朝廷的貴族以及學者階層對此并不熱心,認為漢文是要用畢生精力才能學好的,是真學問,稱之為“真文”。而《訓民正音》太簡單,只能稱為“諺文”,即通俗、卑下的文字,不屑一顧。

  此后,日本也成為漢字的“粉絲”,日本的情況和朝鮮差不多,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人們可以相互交流但是沒辦法記錄話語和事件,很多故事和傳說也都是口口相傳。后來,漢字經(jīng)由朝鮮傳入了日本,日本列島上的貴族們第一次接觸到了可以記錄事情的工具,但還面對著一個很大的問題:從中國傳入的“神器”和日本本來的語言并不統(tǒng)一,無論是讀音還是寫法。怎么辦呢?古代的日本人沒有辦法,只能先好好學習中文。掌握了中文的意思和語法,也學會了寫法,在需要記錄的時候使用中文,平時生活中還用日語交流,這就是人們想出的折中辦法。漢字剛剛進入日本時,和日語還沒有融合在一起,基本上是各管一攤兒。

  但說和寫不統(tǒng)一畢竟很不方便,于是一些日本人開始想辦法用漢字來表示日語了。這很像我們剛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會用“古德毛寧”給英語“good morning”注音一樣,日本人也開始用漢字給日語注音,這就是最早的假名,叫“萬葉假名”。《萬葉集》是日本最古老的詩歌集,地位相當于中國的《詩經(jīng)》。因為日本人用漢字寫成了這本詩歌集,所以這些文字也就被稱為“萬葉假名”。

  朝鮮和日本學漢字不久,中國就進入隋唐盛世,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最發(fā)達的國家,這種榜樣的力量讓東亞、東南亞的國家學漢字、學中國文化的積極性更高了。不管哪方面,能照搬就照搬,因此,漢字文化圈也初具規(guī)模,朝鮮、日本等國家的思想文化體系也深深地植入了中國倫理思想的根,東南亞本土文化呈現(xiàn)出多樣性與多元化的特點,但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對其影響始終沒有消失。

  今天我們這些漢字文化圈,能看到一些比較明顯的現(xiàn)象,比如這些地區(qū)的思想道德價值觀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相同或近似,漢字文化圈的人,都重視家庭、重視知識、尊老愛幼、敬祖崇神、勤勞儉樸。

  (本文參考了林龍飛、馮天瑜、趙允敬等人研究文章,特此致謝。)

  在漢字文化圈,有很多跟漢字有關的活動,盡管這些國家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漢字依然在生活中廣泛地存在,他們使用漢字,就像中國人一樣,表達情緒、傳遞態(tài)度。而且,這些人的漢語書法水平之高,也超乎想象。

  新年成語

  韓國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傳統(tǒng),每年都要選一個年度成語,以呈現(xiàn)當年韓國國內(nèi)的社會現(xiàn)象。由韓國各大學教授、報刊專欄作家和知識界名流共同推選。2014年的年度成語是———轉(zhuǎn)迷開悟。寓意希望韓國能從迷惘中脫離,得到頓悟。比起2013年的成語“倒行逆施”來說,今年的成語要溫柔許多。

  有意思的是,韓國官方也要評選自己的年度成語,而且是由總統(tǒng)來選,比起教授們選的,就要喜氣多了。像李明博任總統(tǒng)時,就選過“一勞永逸”,次年又選了“一氣呵成”,什么彩頭好就選什么。

  年度

  漢字

  年度漢字評選活動是由日本漢字能力鑒定協(xié)會舉辦的,每年,協(xié)會都會在全國范圍內(nèi)征集一個能表示當年日本社會與國際社會狀況的漢字。為了征集這個字,協(xié)會會在一些地方設置投票箱,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得票最多的一個漢字就成為當年的“年度漢字”,隨后,在每年的12月12日,也就是日本的漢字日前后,在清水寺舉行年度漢字發(fā)布儀式。2013年度的漢字是“輪”,日語中“輪”的意思是“環(huán)”或“圈”。“輪”當選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競標2020年奧運會舉辦城市成功,而奧運五環(huán)在日語中恰好是“五輪”。而在2012年,“金”字高票當選年度漢字,其寓意包括日本女足金牌和世界最高塔即東京晴空塔建成。

  新年

  開筆

  按照日本的習俗,過年的第二天,要舉行“開筆式”,用毛筆書寫吉利的詞句,以迎接新年的到來,并借此表達自己對于文化的崇敬,以求得神的眷顧。這個習慣在室町幕府時代開始出現(xiàn)并傳承至今。

  對于傳統(tǒng)的日本人來說,這是一個頗為神圣的儀式。他們不但要沐浴更衣,準備上好的毛筆和紙張,預先對所寫內(nèi)容打好腹稿,而且還要提前一天做好準備,甚至還要驚動神官。日本風俗認為“開筆”意味著對文化的追求,是一項圣潔的事情。因此,連研墨用的水都必須同樣神圣,否則就有褻瀆神靈的危險。

  漢字 連接我們最好的紐帶

  蒙曼/百家講壇主講人

  中國從古到今一直幅員遼闊,方言眾多。今天有官話方言、吳方言、粵方言等八大方言系統(tǒng),古代各地交通不暢,方言只能更多。各個方言之間差異極大,甚至遠大于意大利語、法語和羅馬尼亞語等歐洲語言之間的差別。那么,生活空間不同、語言不通的人何以能夠形成一個國家?很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中國有統(tǒng)一的漢字。漢字,就其主體來說是表意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這種文字的優(yōu)點在于,每個漢字都可以清晰地表達一個概念,這樣一來,雖然不同方言區(qū)的人們之間無法用語言交流,但是,只要他受過教育,就可以用漢字溝通,從而能夠接受統(tǒng)一的政令,共享統(tǒng)一的價值觀。

  這樣,我們才能解釋中國古代歷史上分久必合的理由,盡管存在分裂,甚至是非常漫長的分裂狀態(tài),但是,即使是在分裂狀態(tài)下,因為各個分裂政權(quán)使用同一種文字,所以,統(tǒng)一的信念始終在頭腦中存在??梢哉f,正是中國漢字,成為整合中國社會最有效的紐帶,讓不同語言、不同生活習慣乃至不同種族的人凝聚成一個國家。

  歐洲因為文字的斷裂,所以,當代歐美各國的普通公民已經(jīng)很難讀懂自己祖先在三四百年前的作品,更遑論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著作了。但是,我們中國,因為文字系統(tǒng)從秦小篆開始,歷經(jīng)漢隸、唐楷,字形、字意基本穩(wěn)定,所以,今天的孩子仍然可以讀懂一千多年前詩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中包含的濃濃鄉(xiāng)情,也可以理解兩千多年前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正因為我們和古人使用非常相似的表意文字,唐詩宋詞元曲才能成為我們今天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也才能夠思接千載、神交古人,并且傳之后世,這也是中國文明歷經(jīng)數(shù)千載而不斷的重要因素。

  現(xiàn)在,學者有漢字文化圈的提法,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學者西嶋定生提出包括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和越南在內(nèi)的,“以漢字為傳意媒介,以儒家為思想倫理基礎,以律令制為法政體制等等作為共同的價值標準”的東亞世界論。在這幾項構(gòu)成要素中,漢字無疑處于基石地位。事實上,古代日本、朝鮮半島、越南雖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本民族語言,但是一直以漢字作為書寫工具。

  正是因為共同使用漢字作為表意工具,閱讀與中國同樣的漢文典籍,起源于中國的儒家思想、律令制度和宗教信仰才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傳播,并逐漸扎下根來,使之與中國一起,共同構(gòu)成與基督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并立的漢字文化圈。

  換言之,漢字不僅屬于中國,它還是中華文化走出國門,傳播思想、惠及世界的利器。

【責任編輯:史詞】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