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畫家為奧巴馬畫京劇臉譜 中西合璧打造獨特風格
中國僑網(wǎng)10月30日電 據(jù)美國《僑報》報道,乍一看是京劇臉譜,仔細端詳又能看出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模樣,如果用一個詞形容美國畫家潘明谷(Miguel Payano)的作品,那么“中西合璧”這個詞再合適不過了。
奧馬巴的臉譜形象有兩幅,其中一副白色底色、主體部分是一個倒立的桃兒,很容易就讓人辨認出這是孫悟空的造型。不同的是,潘明谷又加上了藍色的花紋裝飾?!凹t、白、藍的顏色就是美國國旗的顏色”,他解釋說。
這個創(chuàng)意來自美國總統(tǒng)大選時,潘明谷看到支持和反對奧巴馬的陣營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人物肖像。在他看來,這些肖像傳遞的主觀色彩都過于強烈,“我想創(chuàng)作一副肖像,能表達這種沖突,也能客觀地展示一個人好和不好的一面”。
當時在中國的他,迷戀上了京劇臉譜,了解到臉譜上的不同色彩、圖案能顯示不同的人物性格,而這,對于他要表達“奧巴馬”簡直再合適不過了。選取“孫悟空”作為創(chuàng)作原型,潘明谷也是狠做了一番功課的,他不想浮于表面地只借用京劇臉譜的外在,“這樣就糟蹋了這種文化”。
在潘明谷看來,“孫悟空”這個詞對美國人來講本身就是個沖擊,“猴子在種族問題很敏感的美國,尤其用來形容有色人種不好的感覺。但同時,美猴王又是一種進步、希望地贊美”,他解釋說,“所以這樣去表達奧巴馬,本身就代表了沖突的兩面”。
除此之外,還有一幅以“猩猩膽”為原型的奧巴馬臉譜,這是個驍勇善戰(zhàn)的人物形象,以勇猛驕橫的藍色為底,整個臉形狀如猩猩。潘明谷有點得意說,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猩猩膽”這個在京劇中都沒有唱詞的小角色,“我是真的下工夫去研究了的”。
2010年完成奧巴馬的臉譜作品之后,潘明谷陸續(xù)完成了40個世界各國的領(lǐng)導人臉譜系列,需要研究京劇人物的性格、故事一一對照,還要選取恰當?shù)念伾?、圖案,每個領(lǐng)導人兩幅作品,“這是個龐雜而系統(tǒng)的工程”。
這期間,他也欣賞了許多京劇,由開始覺得刺耳,到現(xiàn)在能聽出其中的韻味,并且有了自己最愛的選段,潘明谷覺得京劇和許多中國文化一樣,是要“學著去欣賞、去喜歡的”。
潘明谷說他與生俱來就熱愛藝術(shù),愿意吸納各種多元文化。學習中文則要追溯到1995年,當時他的高中開設(shè)有許多語種的興趣班學習。那時,他的一個朋友建議他學中文,“因為未來在中國”。而后來,吸引他學下去的原因是多姿多彩的中國字,“有很多象形的意義,背后有很多有意思的知識”。
從那時起,每年暑假,潘明谷幾乎都是在中國度過的。在大學,他也順理成章地雙修了自己最喜歡的兩門專業(yè):藝術(shù)和中文。而畢業(yè)后的2004年,他徹底到中國定居,在中央美術(shù)學院修讀油畫專業(yè)。來自紐約的潘明谷之所以放棄令所有藝術(shù)家都向往的藝術(shù)天堂紐約,在他看來,中國是最適于剛起步的藝術(shù)家積累、沉淀自己的,“比如很實際的,機遇不少,而相對生存成本較低”。
而在北京生活,自然而然地接觸許多中國文化和元素,對他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也促進不少。在潘明谷的很多畫作中,都充滿了東西方的交融,無法簡單地歸類為東和西。比如他的《孔魚》系列,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的特質(zhì),而孔雀的典雅身形與錦鯉組成的絢爛尾巴,則又展現(xiàn)了西方畫作的大膽與生動。
盡管他也抱怨中國的霧霾,他在北京的住所和工作室最近被拆遷也讓他措手不及,他還是沒想過離開?!拔伊晳T了這里的生活,吃慣了中國菜,說慣了中國話”,潘明谷說。
他最愛的電影是周星馳的《食神》,已經(jīng)看了60多遍,里面有一句臺詞,“這碗叉燒飯?zhí)袅?!這世間沒有形容詞可以形容它了!如果我以后吃不到怎么辦???”。北京的生活對于潘明谷,大概也如這碗叉燒飯一般。(楊早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