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shè)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國際漢學翻譯大會閉幕 學者吁“多關(guān)注當代中國”

2014年11月04日 10:43   來源:光明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日前,首屆國際漢學翻譯家大會在北京大學閉幕。兩天的會程,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漢學翻譯家與會,華盛頓大學東亞系教授康達維和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許淵沖獲得“國際漢學翻譯家大雅獎”,該獎是首度為中國傳統(tǒng)典籍與當代漢語國學研究著作的翻譯家而設(shè)立的獎項。

  “典籍的翻譯者身份是很特殊的,他不是普通的翻譯者,而是一種文化使者,因為他要推廣中國的文化價值,使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及了解中國文化為什么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來自布加勒斯特大學的白羅米教授說,更好地推進他們的工作,對中華文明進一步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大學里的中國古典詩歌教學

  “在英語世界中推動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的嘗試和體會”“在德國培養(yǎng)‘中國通’和漢語翻譯人才的基本問題”“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翻譯與傳播:問題與挑戰(zhàn)”“中譯英的技巧與挑戰(zhàn)”“國際漢學研究與中華典籍外譯對策論”“韓國的中國典籍翻譯”“置身于漢學與印度學的交界”……這是與會的在漢學典籍與研究著作翻譯工作中作出卓越貢獻的學者們帶來的研討議題,從中可以看出漢學翻譯著作和翻譯家在中華文明走向世界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香港嶺南大學的蔡宗齊教授在過去的10年中一直致力于在英語世界里推動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和研究。他編纂了《如何讀中國詩歌:導(dǎo)讀選集》這本面向美國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中國古典詩歌讀本,“在英語世界里,中國古典詩歌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翻譯專集和選本,二是學術(shù)專著,兩類數(shù)量都不少,但欠缺兼有這兩類書籍長處的,集詩歌選本和學術(shù)專著精華于一體的導(dǎo)讀選集?!?0年前,在舉辦了一次研討會后,蔡宗齊著手編撰此書,以中國古典詩體的歷史發(fā)展分成18章,詳細分析了詩、騷、賦、詞、曲的代表作143首,每章集中介紹一種詩體,由研究該詩體的專家執(zhí)筆,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該詩體的韻律、形式特點,并配以原文,漢語拼音,附上朗讀錄音,在大學文學課上使用。

  3年后,蔡宗齊又與學生崔潔合作出版了該書的姊妹篇《如何讀中國詩歌:原文選讀集》?!秾?dǎo)讀選集》以文學教學為主,語言教學為輔,而《原文選讀集》則以語言教學為主,兼顧文學欣賞,共選擇100首膾炙人口的中國古詩??梢哉f,兩部書將中國古詩的學習與漢語學習完美地融于一體,而這種嘗試在英語國家尚屬首次,也在英語世界得到了很好的反響,《導(dǎo)讀選集》不僅被許多大學作為教材,還得到讀者的喜愛,至今重印10多次,成為漢學界近年來最暢銷的書籍之一。

  2012年,蔡宗齊與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一道啟動創(chuàng)辦學術(shù)期刊《中國文學與文化》,之后為了給該期刊的撰稿人和讀者服務(wù),又與幾位學生一起創(chuàng)辦“中國詩歌文化論壇”網(wǎng)站,目前又為網(wǎng)站的廣大文學愛好者籌建設(shè)立“詩歌工作坊”,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學術(shù)互動。

  如何走出一條寬闊的外譯路

  “翻譯是人類溝通與和諧相處的必經(jīng)之路。在人類文化交流史上,如果沒有翻譯,‘西學東漸’便無法‘漸’,‘中學西傳’也無法‘傳’?!北本┱Z言大學人文學院閻純德教授說,“但是,漢學家的選譯對象是有‘功利主義’原則的,無論是學術(shù)的,還是文學的,其根據(jù)不僅要在中國有巨大的價值和廣泛的影響,也一定得于漢學家自己國家具有同樣的借鑒價值、社會價值和認識價值。這是中國典籍四書五經(jīng),以及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著作和文學作品如唐詩等為一代代漢學家垂青的原因,因為這些典籍承載了中國的精神,代表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無論于中國,還是于西方,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但是當代中國迫切需要與世界展開對話,尤其是學術(shù)界的對話,就連國家外文局副局長王剛毅也在閉幕式上對與會的漢學翻譯家們說:“一個小小的呼吁,請多關(guān)注當代中國?!?/p>

  在這方面,由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宇烈主編的《中華文明史》走出的一條寬闊的外譯路,值得借鑒。四卷本《中華文明史》是北大國學研究院歷時六年完成的一部學術(shù)著作,其外譯本系列可以說是近年來中國學術(shù)著作外譯方面影響最大的。本書的翻譯,將第一次向西方全面系統(tǒng)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展示中國人文學者的研究成果,對于加強中外學術(shù)交流、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自2007年始,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康達維教授即開始主持《中華文明史》四卷本的英譯工作。2012年4月,該書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并作為“中國文庫”首批四部之一,參加2012年的倫敦國際書展。2011年年初,日本早稻田大學稻畑耕一郎教授在來基地訪問期間表示,有意將《中華文明史》翻譯為日文,向日本學術(shù)界展示中國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2010年夏,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著名漢學家季塔連科教授提出有意將《中華文明史》翻譯為俄文。

  文化翻譯仍然面臨挑戰(zhàn)

  雖然漢學論著翻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從現(xiàn)狀來看,中國文學和文化翻譯仍然面臨許多挑戰(zhàn)。“但仍然是一個尚未充分開展的學術(shù)領(lǐng)域,因此,這次漢學翻譯家大會的召開,對推進這個領(lǐng)域?qū)W術(shù)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來自日本金澤大學的李慶教授說。

  李慶教授等學者認為,譯著和翻譯家應(yīng)該受到重視,應(yīng)該提高譯著的學術(shù)地位,采取措施加強漢學譯著的翻譯工作。李慶說:“在目前的中國學術(shù)評價體系中,譯著是不被承認的,或所處的地位較低。這個問題的存在,一是由于現(xiàn)實譯著的水平存在問題,也由于體制中,評價者依靠自身的外語和學術(shù)水平無法評判譯著的良莠。二是由于評價的指導(dǎo)思想中缺乏更廣闊的學術(shù)視野和理念。這需要加以重視,逐步改善?!表n國梨花女子大學的金秀燕教授也說:“學術(shù)界對翻譯工作的評價不是很高,在韓國一項有192名韓國人文學者參與的調(diào)查中,90%的人認為譯著在目前的評價體系中沒有受到重視,他們認為應(yīng)該將優(yōu)秀的譯著作為研究成果來進行評價?!毕愀鄢鞘写髮W中文系教授張隆溪認為,翻譯不是自己寫作,而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在大學里往往不算自己的研究成果,于是教授學者們很少有人愿意做這樣的工作。

  很多學者還提到,要做好漢學翻譯的基礎(chǔ)工作,如基本書名、基本概念的翻譯,可收集現(xiàn)有的,以形成易于接受的專門用語,比如道、陰、陽、氣、性、理等,還有人名、地名等應(yīng)制作可相互參檢的工具書,以有益于學科的發(fā)展。另外,還有諸如出版、選題、版權(quán)等問題,如何從長遠考慮組織和培養(yǎng)漢學翻譯隊伍,都是漢學譯著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王慶環(huán))

【責任編輯:范超】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guān)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