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怎樣吃火鍋?南宋泉州“吃貨”有記載
八百多年前咱們的先輩是怎樣吃火鍋的?泉州當(dāng)年的美食又有哪些?“醬油”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作為調(diào)味品的……這些問題在南宋泉州人林洪的著作《山家清供》中都可以找到答案。近日,石獅市博物館李館長向記者詳細介紹了這本論述閩菜歷史源流的烹飪著作。
嚴(yán)寒時節(jié),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吃一頓熱氣騰騰的火鍋可算冬天里的一大樂事,《山家清供》一書記載了作者林洪在武夷山吃火鍋的經(jīng)歷。書中記載,一日,林洪去武夷山訪隱士止止師,快到頂峰時下起大雪,林洪抓到一只野兔,他想烤來吃,問止止師烹飪之法,對方答道:“桌上放個炭爐,爐上架湯鍋,兔肉切薄片,酒、醬、椒、桂做調(diào)味汁,湯開了夾著片涮熟,蘸調(diào)料吃。”食用后,林洪覺得味道很鮮美。大雪紛飛,三五好友相聚談笑,隨興取食非常愉悅,并依據(jù)當(dāng)時“浪涌晴江雪,風(fēng)翻晚照霞”美景,將這道菜取名“撥霞供”。此后涮兔肉便流傳下來。
據(jù)李館長介紹,《山家清供》是南宋時期的一部重要烹飪著作,內(nèi)容夾敘夾議,豐富多彩。作者林洪,是南宋晚期晉江永寧里可山(今石獅市蚶江鎮(zhèn)古山村)人,擅詩文,對園林、飲食也頗有研究,著有《山家清事》和《山家清供》。《山家清供》一書中著錄了大量宋代閩菜,描述了山居人家清淡飲食的清雅韻致,記述全面,多來自民間,如飯、羹、湯、餅、粥、糕、脯、肉、雞、魚、蟹等。另外,書中還有不少第一次出現(xiàn)的飲食記載,比如“醬油”一詞,就因為見于《山家清供》而被認定起于宋代。
據(jù)了解,雖然林洪漂泊江浙等地二十多年,但對家鄉(xiāng)的味道卻是念念不忘,并在書中多有記載。如“梅花湯餅”,“泉之紫帽有高人嘗作此供”;“香圓:香圓似瓜而黃,閩南一帶果耳,而得備京華鼎貴之清供”;“鵝黃豆生:溫陵人前中元日,以水浸黑豆曝之,及芽……中元則陳祖宗之前……”他在記載如何制作“鵝黃豆生”一節(jié)中寫道,“仆游江淮二十秋,每因以起松楸之念,將賦歸,以償此一大愿也……”意思是他在江浙游蕩了二十年,每每想到這道菜便想起了家鄉(xiāng),希望有一天能回到家鄉(xiāng)。(詹偉志 李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