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民間藝人黃壽三:傳統(tǒng)龍燈的守望者(圖)

龍燈,在古代只有皇宮、府衙、寺院、祠堂、大戶人家才能懸掛。如今,用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的龍燈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12日,筆者來到福建漳州云霄縣云陵鎮(zhèn)溪美社區(qū)民俗工藝品店,店主黃壽三正在彩繪一對龍燈。
49歲的黃壽三傳承著制作龍燈的純手工活。其父親黃金定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縣城開一家戲具頭盔店。黃金定是位頗有名氣的民間工藝師。黃壽三從小跟隨父親在店里學(xué)習(xí)手藝,耳濡目染,練就一手制作龍燈的功底。21歲時,黃壽三自立門戶,開始了他的燈籠之路。說起做龍燈手藝,黃壽三說這和他年輕時的工作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我是做戲具頭盔出身的,在繪畫、造型方面有點基礎(chǔ),所以學(xué)起來比較快。”
黃壽三一邊擺龍燈,一邊向筆者介紹,一個龍燈的制作,需要花兩天的時間,包括劈篾子、制作骨架、粘布、上色、刷面漆等工序,都是手工活,來不得半點馬虎。首先用新鮮的竹子劈篾,劈成大大小小的形狀,去掉青色的竹衣。接著利用竹篾的柔韌性搭建龍燈骨架,即用鐵絲將竹篾扎成龍燈的輪廓。龍燈的主體有6根,其他小骨架數(shù)不勝數(shù)。龍燈骨架制作好后,便開始裝扮,主體用的是白色的棉紙,還要粘上疏密有致的錫箔紙。從龍身的造型、龍尾擺放的位置,再到龍的鱗甲,他都仔細琢磨,一筆一畫描上去,一點點地完成。最后的程序是給龍燈“吃”桐油,這樣一個龍燈基本制作完成。“龍燈懸掛時,里面裝上紅色蠟燭或者燈泡,在燈光的照射下,燈籠上一條栩栩如生的猛龍呼之欲出,洋溢著喜慶?!秉S壽三自豪地說。
黃壽三制作的龍燈精美,惟妙惟肖。以前龍燈銷路很好,總是供不應(yīng)求,今非昔比了。目前云霄縣城只有黃壽三堅守做龍燈手工活。他說,龍燈制作者得有一定的繪畫基礎(chǔ),其次要心靈手巧、坐得住。眼下,年輕人忙于打工賺錢,對龍燈感興趣的很少。黃壽三堅持走在自己熱愛的龍燈制作藝術(shù)道路上,他希望能將這門老手藝傳承下去。(方章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