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裔中餐名廚開"鍋學院" 亦廚亦師傳播中華美食

中國僑網9月24日電 據(jù)英國《英中時報》報道,近年來,英國的美食界有個叫彭永浩(Jeremy Pang)的華裔廚師尤其活躍:在Channel 4講述拉面的不平凡故事,在BBC Good Food分享蜜汁叉燒的菜譜,在Taste of London美食節(jié)現(xiàn)場展示中式美食的魅力。彭永浩是個愛分享擅長說故事的廚師,他創(chuàng)辦的“鍋學院(School of Wok)”幫學員完成了制作中國美食的夢想,也帶領很多學員走上在餐飲界打拼的道路。
“鍋學院”坐落于倫敦熱鬧繁華的考文特花園地區(qū),離中國城非常近。接受《英中時報》專訪的彭永浩坐在學院寬敞明亮的落地窗邊侃侃而談。電視上的彭永浩充滿激情妙語連珠,靈活嫻熟地蒸煮煎炸。走下鏡頭,他真人笑容可掬,風趣幽默,像個尤其愛琢磨吃食的鄰家大哥。
“我父親夢想是成為名人大廚”
彭永浩的外祖父在倫敦中國城開了“九龍酒樓”,祖母曾在英國經營一家中餐外賣,父母在廚房都游刃有余?!拔腋赣H雖然成了藥劑師,在一家小藥房工作,他最大的夢想是成為名人廚師(Celebrity Chef)?!?英國雖少自產美食,卻多名廚。成熟的商業(yè)運作模式讓知名廚師有明星般的待遇。英國人對“名人廚師”有著特殊情感,追星般地觀看名人廚師的節(jié)目,購買收集名人廚師出的菜譜,對名人廚師開的餐館津津樂道。
彭永浩本科就讀于巴斯大學的生物醫(yī)學系,畢業(yè)后先后在立博(Ladbrokes) 和三星(Samsung )擔任市場營銷的工作。對于職業(yè),他經歷了“眾里尋他千百度”的過程,卻在“驀然回首”間,發(fā)現(xiàn)所鐘愛的是和食物有關的工作,回歸了前輩們的舊行當。彭永浩一踏上了美食之旅,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在倫敦的藍帶學院精煉廚藝,在東南亞搜尋體味酸甜苦辣,在大小廚房獲取一手經驗。2009年,他創(chuàng)辦了鍋學院,拎著廚具和材料,到學院家中授課,三個小時教授三道中國菜。
如今彭永浩身兼多職,是多家餐廳的廚師顧問,還是電視廣播節(jié)目的??停隽艘幌盗忻朗钞a品、烹飪用具和菜譜,圓了父親“名人廚師”之夢。問起他最鐘愛的角色,他毫不猶豫地說是教授更多的人烹飪中餐,讓大眾知道,在自家廚房做美味健康的中餐是切實可行的。
正在興起的中餐館“二代”
在彭永浩的學員中,有不少在30歲左右開始轉換職業(yè)的年輕人,從收入頗豐的銀行業(yè)、會計事務所、律所、政府和醫(yī)院離開,來到“鍋學院”學習制作中餐。他們中的有些人接手了父輩的中餐外賣店,有人在市場上售賣中式小吃,有人在南美和非洲的國家建立中餐廳。經過彭永浩的觀察,因為熱愛而走進餐飲業(yè)的人更有動力,也敢于犯錯和創(chuàng)新。然而,餐飲業(yè)不同于辦公室工作的朝九晚五,每日十五六個小時的工作強度也讓不少烹飪愛好者卻步。
鍋學院的學員中,九成是非華人學生,來自英國、歐洲和美洲。有些外國學生抱著學成后回自己國家開中餐館的心愿。“尤其在拉美國家,優(yōu)質的中餐館很受追捧?!比A人學生中,有些正經營著家里的中餐館或外賣店。“但是因為對口味的把握不了解,他們無法和主廚的意見達成一致,造成了管理的困難。這些學員雖然日后不會掌勺,但是對味道的理解可以幫助他們對餐館的經營和改善?!?/p>
中餐調味講究“平衡”。彭永浩在倫敦北部一家叫Zing Zing的高檔中餐外賣擔任行政總廚,指導協(xié)調菜品的研發(fā)。Zing Zing的賣點之一是不用味精。味菜品加了味精雖味道鮮美,食后卻讓人覺得口渴和不適。味精的使用是西方美食界對中餐持保留態(tài)度的一大原因?!叭绻盐樟耸巢暮驼{料的正確比例,鮮味自然會出現(xiàn),不用額外添加味精。鮮味是一種眼鼻口的多種體驗,菜品的顏色、質感和口味都能讓人產生鮮美的體驗。很多時候,人的大腦決定了對菜式的品嘗體驗。”

“中餐不是只有中國人才做得好”
對中餐的改良創(chuàng)新是讓老一輩廚師皺眉的話題。對新口味的體察和研發(fā)充滿熱情的彭永浩,對“純正中餐”的理解與老一輩大不同?!拔矣X得,只要用純正的中餐烹飪手法燒出來的菜,就是正宗的中餐,并沒有必要拘泥于某些固定的調味品或材料?!迸碛篮葡矚g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中餐汲取靈感。他曾在BBC的美食節(jié)目上教觀眾制作酸角咖喱魚——一道充滿了東南亞風情的菜式。
彭永浩想改變“中餐只有中國人做得才好”的觀念。鍋學院的一位女老師就是英國人。彭永浩之前給這個英國女孩的父親上過課,后來女孩在父親的贊助下在鍋學院完成了專業(yè)資質的課程,隨著“師傅”彭永浩不斷學習進步,如今成了學院的老師,教授中餐的制作。
西餐的烹飪講究精準,食譜里會明確標出原料和烹飪時間。而中餐的制作講求經驗和火候,每一次烹飪都是動態(tài)的平衡,難以量化制作過程,這是讓不熟悉中餐的人覺得困難和神秘的地方。彭永浩的解決方法是仔細解釋每一種原料在調味中的功能,教學員觀察制作過程的色香味,分析炒鍋的溫度對食材質感的影響。
對外國學員而言,中餐制作中“炫耀”的元素讓人覺得神秘又遙不可及:他們對“功夫拉面“的絕技目瞪口呆,對灌湯包中如何“注入”鮮美的肉湯而百思不得其解。彭永浩是一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學員從基礎的技巧學起,打破學員的心里屏障。
鍋學院的長方形木質臺面是學員們準備食材的地方。彭永浩讓學員們把準備好的食材依照使用次序,順時針擺在盤子上,然后端著盤子進廚房進行下一步翻炒的步驟。廚房沒有中餐館標志性的煙熏火燎,每兩個學員共用一個干凈整潔的電磁爐灶臺。電磁爐導熱很快,十幾秒就可以達到翻炒的溫度。地下室有一間更加寬敞的廚房,角落的墻上嵌著四臺“烤箱”——這是用來蒸點心用的蒸汽烤箱。
中餐烹飪的“藍帶學院”
好的老師是善于講故事的人,深入淺出,繪聲繪色,才讓學生印象深刻。鍋學院沒有“中國文化”的課程,卻有帶著學員在中國城買原料的實踐,了解中式烹飪手法對“平衡”的執(zhí)著。這種“潤物細無聲”的點滴讓更多人了解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對家庭與分享的熱忱。在于彭永浩訪談的過程中,街上有好奇的路人走過鍋學院,拿了門口的宣傳單張,仔細讀了起來。
近來,倫敦街頭涌現(xiàn)了很多以“包子”為主題的餐館,以不同方式詮釋對“包子”的烹飪手法。最近上了Evening Standard晚報的“包”主題,是俄羅斯人在倫敦開設的廣式點心連鎖店Ping Pang。它位于市中心的繁華地段,食客絡繹不絕。Ping Pang研發(fā)出一款“英式包子”,包子餡里有五花肉、蘑菇和炒蛋,蘸料是番茄醬,配伯爵茶的“鴛鴦”飲品。
面對中餐中稀松平常的“包子”突然成了倫敦眾多潮流餐廳的必要元素,彭永浩認為包子是英國人眼里的中式“慰藉食物”(comfort food),表皮松軟,略帶清甜,餡料多汁?!笆澄锬軒砬榫w的改變, 熱氣騰騰的包子帶來的是讓人難忘的鮮甜滋味。倫敦多元而獨特的文化構成,讓中餐元素煥發(fā)出新的生機?!?/p>
鍋學院進門右側的柜子上陳列著彭永浩的第一本菜譜。翻開一看,菜譜以中餐的烹飪手法分類,而不是其他菜譜常用的“前菜、主菜、蔬菜、甜品”方式分類。 書中的菜式使用的都是在國外容易購買的原料,用精簡平和的語言,穿插著幽默風趣的觀察和心得,有“工作手冊”手把手般的實用,不讓人畏懼中餐烹飪的繁瑣。彭永浩現(xiàn)在正在寫第二本以港式茶餐廳為主題的菜譜,分享溫潤的廣式烹飪。
談起對鍋學院未來的計劃,彭永浩透露了未來十二個月會尋找投資人幫助學校擴展的意向。問起他自己對未來的愿景,彭永浩只想把學校越辦越好。褪去“電視名廚”光環(huán)和數(shù)個“行政總廚”的頭銜,他最傾心的是烹飪教育。對他而言,中餐不僅僅是外賣店濃油赤醬的酸甜,或是米其林餐廳的繁瑣精致,而是讓人有信心下廚烹飪出充滿慰藉和暖意的味道。不知道鍋學院,會不會有一日成為中餐烹飪的“藍帶學院”。(蔡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