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家用真情推動中華文化 助其四海生根
他們是熱愛中國文化的外籍人士,都獲得了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他們在海外研究漢字、出版中國圖書,用真情推動中華文化,把更加全面、真實、立體的中國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
帕奇·亞當娜:
推介優(yōu)秀的中國兒童書籍
本報駐加拿大記者 吳 云
“我要利用我的知名度,更多宣傳和出版中國兒童書籍,和中國的出版界同行分享國際出版業(yè)的經(jīng)驗?!奔幽么蟪霭婕?、國際兒童讀物聯(lián)盟基金會主席、國際安徒生獎評委會主席帕奇·亞當娜對本報記者說。
亞當娜在危地馬拉出生長大,由于小學同學中有華人的后代,她自小就接觸到中國文化。1978年,她在加拿大創(chuàng)立了Groundwood Books,立志出版加拿大一流的兒童書籍,也把世界各地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帶到加拿大。
早期華人移民在加拿大的遭遇深深觸動了亞當娜。她說,當初華人來加拿大修鐵路,為加拿大作出了很大貢獻,不少人都獻出了生命。鐵路修好后,政府卻對留在加拿大的華人征收人頭稅。亞當娜主動在加拿大出版了一批真實記錄了早期華人移民遭到歧視的華人作家的作品。
為了把中國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介紹到加拿大,亞當娜與國際兒童讀物聯(lián)盟中國分會建立了聯(lián)系,還與中國的出版界人士建立了友誼。2006年,亞當娜多次到訪中國。她認為,中國一些小學鼓勵孩子們?yōu)榭鞓范x書的做法值得加拿大、美國和英國的學校效仿。她還推動中國兒童出版界與伊朗、阿根廷等國建立了雙向合作聯(lián)系,向世界介紹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品。
在她眼中,一本好書一定不是為了說教而寫。如果書中確有哲理,這些哲理也是通過人物和情節(jié)自然展現(xiàn)的。孩子們都不喜歡聽大道理,他們喜歡真實的人物,喜歡看書中的孩子如何走出困境,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成為快樂的孩子。她認為,在兒童文學領(lǐng)域,任何主題都可能產(chǎn)生好故事,但是,無論什么故事都不能扭曲現(xiàn)實,而是要反映孩子的真實境況。比如,高洪波所著的 “快樂小豬波波飛”,故事的主角是只小豬,這只小豬遇到了各種事情,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這樣的故事能讓孩子感受到那只小豬就是自己的化身。
亞當娜坦言,向世界推廣中國兒童文學作品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其一是沒有專門從事中國兒童文學翻譯的群體,要找到合格的翻譯很困難。建議中國效仿法國、瑞典等國對翻譯工作進行補貼;其二是世界絕大多數(shù)非中文書籍都被世界六大出版集團壟斷,商業(yè)化和同質(zhì)化嚴重,比如《哈利·波特》《饑餓游戲》以及有關(guān)吸血鬼的書等都同時有幾十個版本,要把一本中國書籍推向市場難度不小。
“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無處不在,我們需要更加了解中國。這個想法使我知難而上,要把更多中國書翻譯成英文。”亞當娜說。
亞當娜認為,中國只有通過出版優(yōu)秀作品,才能成為世界文學大國?!爸袊袌鼍薮螅袊霭娼绮槐刈冯S其他國家的商業(yè)模式出版中國式的《哈利·波特》或《饑餓游戲》,完全可以出版更具特色的作品。期待中國作家們寫出更多原汁原味的作品,把中國文學一步步地推向世界。”
汪德邁:
用畢生精力研究漢文化
本報駐法國記者 李永群 王 遠
走進法國漢學家汪德邁老先生的家中,如同置身書的海洋:從門口走廊邊,到客廳茶幾上、沙發(fā)旁,全是成堆成摞的書,大多是中文書,諸如《中國歷史大辭典》《中華儒學通史》等,還有成排的《中國年鑒》??蛷d墻上是一副中國書法對聯(lián),雕刻畫面的牛角、中國瓷器、中國書簡等工藝品隨處可見。
“我現(xiàn)在看東西比較費力,但還是每天讀書,繼續(xù)研究,也還在寫東西?!蓖舻逻~繞過一堆書,用略帶沙啞的嗓音向記者介紹,“夫人在世時曾抱怨,家里到處都堆著我的書,她都沒地方放自己的東西了?!?/p>
88歲高齡的汪老說起自己的漢語啟蒙老師,仍記憶清晰?!拔业牡谝晃恢袊蠋?,是二戰(zhàn)末期在法國留學的陳容升,他教我漢語,還寫了一本《我說中國話》的手冊。回中國參加革命前,陳容升把我介紹給法文版《紅樓夢》的譯者李志華。”
17歲時,汪德邁進入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學習中文,同時學習越南語、哲學和法律。此后,他對中國的歷史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還著成《法家的形成》一書。在亞洲生活的15年里,汪德邁都在研究中國文化。時任香港中文大學教師的饒宗頤還在自己家里給汪德邁“開小灶”,教他學習《說文解字》,識別書簡、甲骨文。
回到法國后,汪德邁于1966年在法國南部的??怂埂R賽大學開設(shè)了中文系,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化?!澳菚r,這所大學的校長不從事中國研究,但也知道中國將來要成為非常重要的國家,就在自己的學校開辦了中文系?!蓖舻逻~說。
又過了七八年,汪老回到巴黎第七大學擔任東亞教學與研究機構(gòu)負責人,之后又到法國高等研究實踐學院教授儒家思想史。“上世紀80年代初,法國有研究中國佛教和道教的專家,但是沒有人研究儒教,因此我決定教儒學的歷史,就這樣一直教到退休?!?980年,汪德邁獲得被譽為漢學界諾貝爾獎的 “儒蓮獎”。
如今,汪老幾乎每年都要到中國走一走。“中國文化很有意思,比如它的文字是從占卜演變而來,與西方文化有不同的發(fā)展方向?!蓖舻逻~認為,法國不少杰出的漢學家都是通過圖書館文獻研究中國文化的,屬于“閣樓派”,他本人更愿意與中國人聊天、討論問題。
汪老上大學時,二戰(zhàn)剛剛結(jié)束,中文系只有13名學生,現(xiàn)在,法國的中學和大學里學中文的學生有大約5萬人?!敖陙?,我感到一種變化,就是西方越發(fā)希望中國文化能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幫助人類社會發(fā)展得更好?!?/p>
汪德邁說,他這輩子除了研究中國,就沒干過別的事情,“用一生來研究一個國家和一種文化,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事!”
阿里·穆特拉非:
從綠茶中感受中國之美
本報駐敘利亞記者 宦 翔
“求知吧!即使知識遠在中國。”——在中國工作生活4年后,沙特學者阿里·穆特拉非切身感受到這句阿拉伯古訓的豐富內(nèi)涵。2015年,穆特拉非的著作《中國之美——長城與龍之間》阿拉伯語版正式發(fā)行?!爸袊俏业牡诙枢l(xiāng)。我有義務把‘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介紹給沙特乃至阿拉伯世界。”近日,穆特拉非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
穆特拉非把他的中國之行,稱為一次“美麗的邂逅”。穆特拉非的研究領(lǐng)域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2008年,他得到了一個新的工作機會——在中國教沙特駐華外交官子女學習阿拉伯語,“既可以發(fā)揮本職特長,也能全方位感受一個遙遠的文明”,穆特拉非很高興地答應了。
然而,在中國生活的前幾個月里,由于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差異,穆特拉非感到各種“水土不服”。在這里,人們吃飯用筷子,出租車一律使用計價器,休息日定在周六日……他至今還記得第一次品嘗中國綠茶的感覺:“非常苦,和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在阿拉伯國家,人們絕大多數(shù)喝的都是切碎的紅茶,還會加糖來改善口感。
舌尖上的“沖撞”并沒有讓穆特拉非氣餒,他開始學著像中國人那樣喝茶?!爸邪蓢加小啾M甘來’這句諺語,”穆特拉非笑著說,“我當時就是抱著這個心態(tài),從喝不加糖的中國茶開始了解中國的。”
樂于包容,善于發(fā)現(xiàn),求同存異,互學互鑒……從一杯茶開始,穆特拉非逐漸品嘗到“中國之美”的甘甜。他說,從地理上看,中沙兩國確實遙遠,但雙方在文化層面仍有很多共通的美。比如,北京牛街上的一些建筑具有伊斯蘭藝術(shù)的審美特征,同時也吸收了中國古典建筑的特色,“從這些建筑中,我看到了中國文化強大的包容性”。
2012年,穆特拉非返回沙特后,他把自己在中國4年來的見聞記錄成冊——這在中沙民間交往史上尚屬首例。在《中國之美》一書中,他從器物層面介紹了中國的美景、美食、中醫(yī)、名著、音樂、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各方面特色,更從精神層面闡釋了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內(nèi)在邏輯。他寫道,“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在追求‘和諧’的狀態(tài)。比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在我與中國人相處的日子里,我發(fā)現(xiàn)他們從歷史和傳統(tǒng)中汲取了精華。而正是有了這些美德,民族才能進步,人類文明才能持續(xù)發(fā)展?!?/p>
盡管身在沙特,穆特拉非仍會在微信朋友圈和沙特一家社交媒體上,每天發(fā)布幾條介紹中國的內(nèi)容,和好友們互動,回答有關(guān)中國的問題?!拔覍⒗^續(xù)向同胞們介紹中國。希望他們也能像品茶一樣,感受中國的美?!彼f。
林西莉:
推動西方世界認識漢字
本報駐瑞典記者 黃云迪
這是一間充滿濃郁東方文化氣息的小屋,墻上懸掛中國字畫、窗臺上陳列佛像擺設(shè)……一切都讓記者備感親切。瑞典漢學家、作家林西莉女士拎著中式茶壺緩步走來,給記者的茶杯滿上水后,開始講述她與中國文化半個世紀的不解之緣。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時,林西莉上了一堂瑞典漢學家高本漢的課,就對漢語和漢字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上世紀60年代初,林西莉跟隨做外交官的丈夫來到中國,在北京大學攻讀漢語時,她機緣巧合地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唯一的外籍學員,跟隨溥雪齋、管平湖等大師學習古琴。這段日子被林西莉稱為“改變?nèi)松壽E的兩年”。
1971年,林西莉回到瑞典一所中學教書。當時,瑞典中學生在英語之外選修的第二外語大多是德語、法語或西班牙語,有18名瑞典學生申請要求學習中文。林西莉毛遂自薦擔任漢語教師。學期結(jié)束后,林西莉和學生們聯(lián)名給瑞典教育部寫信,希望漢語班正規(guī)化,很快就得到了回應,漢語班也變成了“正規(guī)軍”。
她開始搜集手頭一切與漢語教學相關(guān)的材料,包括在北京讀書時使用的《現(xiàn)代漢語閱讀》等教材,編纂成漢語班最初的教材。林西莉認為,學漢字不能死記硬背,漢字是象形文字,她將漢字橫豎撇捺地拆解分析,向?qū)W生們形象地解釋了每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學生們對漢字的理解也更深了。新學期開始后,23名選修德語的學生聽說林西莉的課上得風趣,都提出要改學漢語。“當時,德語老師可不怎么高興!”林西莉笑著說。
林西莉多次往返中國,不斷搜集新資料,在博物館里探尋,去考古現(xiàn)場考察,向語言學家求教……她把研究考察所得與多年的漢語教學經(jīng)驗相結(jié)合,著成了《漢字王國》一書。這本書對200多個漢字的起源作了簡明、通俗的論述,成為西方世界認識漢字的重要讀物,并獲得了瑞典國內(nèi)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文學獎”,后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歐洲多國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如今已成為瑞典初等教育階段漢語教學的教材之一。
20世紀90年代,林西莉開始專注于《古琴》一書的寫作。她曾經(jīng)的古琴老師王迪給予了極大幫助。兩人約定,當該書在瑞典出版時,林西莉就邀請王迪赴瑞演出。然而,2005年春,當林西莉再次訪華時,卻聽到恩師罹患癌癥的消息??吹蕉鲙熣种粑魈稍诓〈采?,她泣不成聲。2006年,《古琴》一書在瑞典出版,再摘“奧古斯特文學獎”。瑞典文藝評論家認為,這是自2003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古琴列為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后,第一本系統(tǒng)介紹古琴的文學作品。
林西莉是嚴謹?shù)臍v史學家,更是充滿溫情的教育家和作家,以她特有的方式,讓中國文化的薪火在歐洲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