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的中國文學譯介事業(yè)步入快車道(圖)
中國和蒙古國自1949年建交以來,兩國間的文化藝術(shù)交流隨之不斷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經(jīng)過譯介引進,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蒙古國讀者面前。
經(jīng)歷了萌芽發(fā)展時期(1950年—1964年)、停滯時期(1965年—1979年)、恢復發(fā)展時期(1980年—1999年),進入21世紀,隨著中蒙雙邊關(guān)系的鞏固和提升,以及近年來“漢語熱”在蒙古國的持續(xù)升溫,蒙古國的中國文學譯介事業(yè)步入迅速發(fā)展的快車道。

新世紀以來,蒙古國翻譯家積極翻譯出版了一系列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經(jīng)典古籍。如陸續(xù)推出了雅·鋼巴特爾翻譯的《聊齋志異》《中國古代詩歌集》(2006年)、《長春真人西游記》(2010年),莫·阿木爾太平翻譯的《老殘游記》(2011年),德·寶魯?shù)掳吞貭柗g的《三國演義》(2013年),其米德策耶翻譯的《論語》(2009年)、《大學》(2009年)、《孫子兵法》(2009年)、《中庸》(2013年)等。
與這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經(jīng)典古籍的譯介、引進相伴的,是蒙古國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經(jīng)典古籍總體研究和專題探索的不斷深入。雅·鋼巴特爾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綱》(2006年)、其米德策耶的《我們知道和不知道的中國》(2012年)、巴·拉西云登的《老子哲學》(2014年)等討論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化的研究著作相繼面世,有助于增進蒙古國讀者對中國古代文學和文化的總體認識,也表明了蒙古國漢學研究的日趨成熟。

新世紀以來,蒙古國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譯介方面也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相關(guān)譯著主要集中在2010年至2016年。蒙古國漢學界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為認識中國、了解中國不可或缺的參照, 表現(xiàn)出更多的活力和自覺,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從引進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體裁來看, 突破了上世紀局限于詩歌、中短篇小說的單一化格局,開始注重于長篇小說、散文、戲劇的翻譯介紹, 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取向。2010年至2016年,策·蘇榮扎布、德·寶魯?shù)掳吞貭?、奧·呼蘭、思·巴圖賽恒等蒙古國漢學家翻譯出版了姜戎的《狼圖騰》(2010年)、朱耀庭的《成吉思汗傳》(2010年)、瓊瑤的《雪珂》(2011年)、古華的《芙蓉鎮(zhèn)》(2012年)、楊志軍的《藏獒》(2013年)、蘇童的《妻妾成群》(2014年)、莫言的《酒國》(2014年)、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2014年)、瓊瑤的《碧云天》(2015年)、閻連科的《受活》(2015年)、沈從文的《邊城》(2015年)、莫言的《變》(2016年)等中長篇小說。此外,其米德策耶、森道哈達、巴·格日勒、格·門德奧尤等漢學家翻譯或編輯推出了《中國詩歌集》(2011年)、鐵凝的《火鍋子》(2014年)、柏楊的《丑陋的中國人》(2014年)、勞馬的《荒誕幽默小說》(2014年)、余華的《十個詞匯里的中國》(2015年)以及《中國現(xiàn)代詩歌集》(2015年)、《中國經(jīng)典戲劇》(2015年)等。
隨著中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很多中國本土翻譯家也積極參與到向蒙古國譯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工作中,先后在蒙古國推出了里快的長篇小說《美麗的紅格爾塔拉河》(2007年)、《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譯叢》(2011年)、《中蒙作品選集》(2014年)等譯著,獲得了很好的反響。據(jù)了解,這些翻譯家多數(shù)為蒙古族作家、高校教師和出版社、媒體的從業(y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