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潮汕祠堂文化體系能否“申遺”?(組圖)

2017年04月27日 16:08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普寧市新壇村陳氏祖祠前的英歌舞。
普寧市新壇村陳氏祖祠前的英歌舞。

  流沙東街道新壇村陳氏宗祠、果隴村太祖祠、洪陽鎮(zhèn)水吼村林氏宗祠、馬鞍山農(nóng)場新墟村昭梅書院、謝氏梅祖祠、揭西縣大溪李氏宗祠……近日,在廣東省文明辦、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辦的第二屆廣東祠堂文化研討會期間,100多位專家學者在普寧市馬不停蹄地考察了多座具有典型風格的宗祠,并觀摩了英歌舞、傳統(tǒng)祭禮。廣東的祠堂建筑和傳統(tǒng)民俗文化,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

  在此次研討會上,廣東省政協(xié)委員張見悅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能不能把潮汕祠堂文化體系整體申報“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揭西大溪李氏宗祠古祭禮。
揭西大溪李氏宗祠古祭禮。

  張見悅:潮汕祠堂文化可以成為廣東特色品牌

  張見悅說:“潮汕祠堂建筑、石刻、木雕、嵌瓷等工藝考究精湛,蘊含著極高的傳統(tǒng)工藝水平,多處潮汕祠堂已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與祠堂息息相關的家族史、家譜等資料,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祠堂活動,多數(shù)以弘揚正能量為主題,凝聚人心維護穩(wěn)定,引導推動社會進步;潮汕祠堂,是海內外數(shù)千萬潮人記住鄉(xiāng)愁的心靈圣地,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想象”。完全可以打造成為一個獨具特色、充滿人文魅力的文化品牌,并在廣東文化建設、基層社會治理,乃至國家對外交往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潮汕祠堂,遍布粵東五市,總體數(shù)量以萬計,大多建造考究,歷史悠久,但僅有極少部分列入文物保護范圍,在大規(guī)模的整修重修過程中,由于缺乏文保意識和知識,許多珍貴文物受損甚至被毀。一些數(shù)百年歷史的古祠甚至被推倒重建,后果不可挽救。另一方面,近年來,一些地方在新蓋祠堂家廟中求大比奢,空有形式而毫無內涵,有的甚至不惜毀田毀林,亟待有效規(guī)范和引導。

  其實,從全省范圍來看,廣東堪稱國內祠堂文化傳承較好的地區(qū),相關的保護和文化推廣做得也不錯。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暨南大學教授、博導王元林說,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要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都可利用。族親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祠堂文化與家族譜牒文化、家族墓葬文化、民居文化、廟宇文化等,共同組成了傳統(tǒng)村落及市鎮(zhèn)文化的主體,這也是古代地方鄉(xiāng)村里甲制、保甲制等有力補充,“追根溯源,慎終追遠,是祠堂文化不變的主題”。

  中國民協(xié)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燕屏在會上表示,祠堂是一個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文化凝聚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寄存了難忘的“鄉(xiāng)愁”,孕育了濃濃的期盼??v觀歷史至今,無論大的“總祠堂”,還是小的“分祠堂”,都為傳承孝道文化、調解鄰里糾紛、宣傳思想道德做出了積極貢獻。

  廣州:率先開展了古祠堂的普查

  2013年12月開始,在廣州市海珠區(qū),一支由民俗、歷史等方面專家和社會上熱愛民俗的志士組成的小隊伍,開始在海珠區(qū)大街小巷、村莊院落之間穿行。這些專家包括劉小玲、崔志民、何禮謙、潘劍芬等骨干??疾礻牨謹?shù)路,由黃埔村起步,走訪了龍?zhí)丁⑼寥A、瀝教、赤沙、侖頭等眾多古村落。用一年的時間,他們對海珠區(qū)的所有祠堂進行了一次尋訪調查。祠堂文化之深厚壯美,令他們震撼。

揭西大溪李氏宗祠內舞麒麟。
揭西大溪李氏宗祠內舞麒麟。

  “我們?yōu)榫]生白公祠華美的建筑藝術陶醉,為衛(wèi)氏大宗祠規(guī)格之高級震撼;我們在莊嚴的鄧氏大宗祠前追思,在破落的潘氏家祠前扼腕;我們敬慕白綸生先生的樂善好施,也向往胡璇澤先生人生的多彩多姿;我們在純陽觀前憑吊南雪祠和菊坡祠,在小洲村粵梅簡公祠撫摸明代的遺磚”,現(xiàn)任廣州市海珠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的劉小玲說,“讓人振奮的是,先人通過祠堂留給我們的竟是一部氣壯山河的創(chuàng)業(yè)史、奮斗史,這就是一種精神,一種有著濃郁廣州特色的刻苦、務實、創(chuàng)新、樂善的精神”。

  劉小玲用“空前絕后”來形容這一次考察。她說:“在我們前面,還沒有人做過這種工作,不僅僅是登記祠堂名錄,丈量祠堂規(guī)模,而是要祠堂的歷史,祠堂的故事,通過挖掘那湮沒在歷史深處的細節(jié),還原歷史枝蔓?!辈贿^她也坦承,由于不同時代的破壞,考察隊需要的資料幾乎是空白的?!霸趯ぴL的過程,我們內心充滿了焦慮——在宗族中口口相傳的祠堂舊貌已經(jīng)不復存在,更多的只有頹垣敗瓦,甚至有些只剩下一截斷碑,一段回憶”。

  更憂心的是,親歷者已經(jīng)相繼故去,掌握家族發(fā)展線索的父老們也是垂垂老矣,如果不及時搶救,那么歷史的經(jīng)緯將會斷裂,一切的浮華都將成為無本之木,“所以,我們常常在心里說:‘必須趕快,這是最后一次尋訪,因為很快這一切就會消失了’”。

  2014年,收錄了140座古祠堂的《海珠古祠堂》出版,引起轟動。祠堂文化開始為更多人所認知。

  古代祠堂是鄉(xiāng)村精神的重要載體

  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云:“嶺南之著姓右族,于廣州為盛。廣之世,于鄉(xiāng)為盛。其土沃而人繁,或一鄉(xiāng)一姓,或一鄉(xiāng)二三姓。自唐宋以來,蟬聯(lián)而居。安其土,樂其謠俗,鮮有遷徙他邦者。其大小宗祖禰皆有祠,代為堂構,以壯麗相高。每千人之族,祠數(shù)十所,小姓單家,族人不滿百者,亦有祠數(shù)所。其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廟也。庶人而有始祖之廟,追遠也,收族也。追遠,孝也;收族,仁也……有祠而子姓以為歸,一家以為根本。仁孝之道,由之而生,吾粵庶幾其近古者也”。王元林指出,廣州民系的立祠,目的就是為了追遠、收族,行孝仁之道。祠堂是承載宗族的歷史、源流、遷徙、風土民情與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橋梁。

小朋友觀看揭西大溪李氏宗祠內舞麒麟。
小朋友觀看揭西大溪李氏宗祠內舞麒麟。

  王元林指出,中國古人講“修身、齊家、平天下”,家國情懷是民眾生生不變的哲理。而聯(lián)系家庭之間的紐帶就是血緣。隨著家禮的完善,漢代出現(xiàn)了“祠堂”,當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為祭祀墓主而建。由于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氏的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他們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包括通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lián)宗立廟”,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宋史》記載,廖德明任廣東提舉刑獄和廣州知州,“立師悟堂,刻朱熹《家禮》及程氏諸書。公余,延僚屬及諸生親為講說,遠近化之?!泵鞔瑥V東出現(xiàn)黃佐編篡的《泰泉鄉(xiāng)禮》,與王陽明的鄉(xiāng)禮齊名,成為教化民眾的重要手段。鄉(xiāng)禮、家訓的執(zhí)行,與祠堂密不可分。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圖/丘勁峰 提供 通訊員陳周起)

【責任編輯:謝萍】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