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遺成功,只是保護遺產的第一步
最近,可可西里與鼓浪嶼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原因無它,兩者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52項世界遺產。這本該是件大好事??上⒁唤浥稕]多久,浮出輿情水面的除了喜悅之情還有深深的擔憂。
原因大體上有二。一是成功進入世遺名錄,不過是邁開了保護珍貴遺產的第一步。高分一號衛(wèi)星遙感監(jiān)測結果表明,卓乃湖系列湖泊群的卓乃湖、庫賽湖、海丁諾爾湖和鹽湖面積與去年同期相比,鹽湖面積擴大4.5平方公里。2015年的數據表明,鹽湖在4年中面積增加2.3倍,如今仍然在緩慢增加。
世界遺產的名頭能不能真真切切地保護可可西里,人們的心里都沒有底。
二來,申遺成功甚至有可能帶來反作用。此前,麗江、張家界等地在申遺成功后好好火了一把旅游業(yè),“平遙申遺13年門票收入增70余倍”之類的新聞我們也不陌生。不客氣地說,部分地方政府只是將申遺看作一棵“搖錢樹”罷了。
鼓浪嶼的好消息傳來后,有關方面強調,將“做好鼓浪嶼后續(xù)保護管理及展示利用工作,合理控制登島游客數量、改善遺產本體保護狀況、提升監(jiān)測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將更加美好的鼓浪嶼展現給公眾。”可至少現在,網友們的反應還是將信將疑。相關部門能不能抵擋住利益的誘惑呢?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由此看來,我們應該拷問的是,“申遺”的初衷究竟是什么?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未來有資格“申遺”的地點必然會越來越多,但如果忘卻了初心,那么“申遺”的意義何在?
毋庸置疑,我們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遺產。但商業(yè)開發(fā)與世界遺產的保護屬性之間,存在著很難調和的矛盾。據媒體報道,山西五臺山花費5億元申遺,費用主要用于拆遷商鋪、設立保護帶等等。結果,旅游收入不升反降。在慨嘆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到,申遺本就是一筆“虧本“買賣,自帶公益性質。
只是某些政府部門對此顯然還沒有清醒的認識。就在不久前,徐州的豐縣和沛縣為誰才是“劉邦故里”爭得面紅耳赤。在豐縣趙莊鎮(zhèn)金劉寨村,建有劉邦故里景區(qū)。而在沛縣,縣委、縣政府曾明確提出要打響“劉邦故里、大漢之源”的旅游品牌。對此,網友們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些人嘴里說的是探究歷史文化意義,腦袋里想的還是白花花的銀子。
此次可可西里申遺成功后,明確表示旅游并非其發(fā)展目標,在青藏高原上為藏羚羊保住家園才是更重要的使命。可我們不妨對此潑一些冷水:保護藏羚羊是否非得依靠“世界文化遺產”的名頭?一片嘈雜和喧鬧,是否反而會為保護可可西里帶來更大的難度?
進而言之,這種“冷思考”也不乏啟發(fā)意義。對于那些還未做好萬全準備,有潛質申遺的地點而言,不炒作、不申遺可能才是更好的選擇。(特約評論員 李勤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