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風箏傳人孔令民:為百名殘障人授藝(圖)

30年前,在孔令民的父親孔祥澤還在世的時候,父子二人就致力于為殘疾人的生計謀出路。在他們看來,曹氏風箏不單單是扎、糊、繪、放這四藝,更是曹雪芹《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自序中寫道的“以為今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yǎng)之道”的曹氏精神。
“以為今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yǎng)之道”,這是曹雪芹《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自序中所寫的一句話。而這也成為了孔令民的座右銘。
從2007年到現(xiàn)在,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曹氏風箏的第二代傳人,孔令民在自己最后一家手工藝作坊里,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200余名殘障風箏手藝人。
“曹雪芹寫書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弱勢群體的生計問題,所以才有了《南鷂北鳶考工志》,才有了曹氏風箏工藝。工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但是,曹雪芹濟世救人,以藝自養(yǎng)的初衷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笨琢蠲裾f,“所以,我們想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幫助弱勢群體,從而把曹雪芹的初衷表現(xiàn)出來。”
最近,在(北京市)海淀區(qū)上莊鎮(zhèn)曹氏風箏工作坊舉辦的拜師儀式上,這段故事被人們發(fā)現(xiàn)并逐漸地傳播起來。
從玩風箏到承“四藝”
而說起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曹氏風箏工藝,孔令民有著說不完的話。用他的話說,自己是因為喜歡放風箏,所以才走上了做風箏這條路。
“我小時候都是放屁股簾兒、豆腐塊兒,老北京話說:玩風箏得玩屁股簾兒?!笨琢蠲裾f,“但是以前不像現(xiàn)在,沒有賣風箏的,都是自己做風箏。屁股簾兒很簡單,拿三根竹條就能做出框架,做成一個‘又’字。那個時候我不會畫畫,我父親就幫我畫,然后告訴我怎么粘,這樣就做出來一個屁股簾兒?!?/p>
孔令民的父親孔祥澤,正是曹氏風箏工藝的第一代傳承人。正是因為在1943年,尚在國立藝專讀書的孔祥澤從日本人高見嘉十那里抄寫了曹雪芹遺著《廢藝齋集稿》中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曹氏風箏工藝才得以在國內繼續(xù)傳承。而對于孔令民來說,父親孔祥澤成為了他在風箏制作這條路上的啟蒙老師。
學完了豆腐塊兒,孔令民在十幾歲的時候開始學習制作沙燕兒。正是從沙燕兒開始,孔令民開始全面接觸和理解曹氏風箏中的扎、糊、繪、放四藝?!皠傞_始的時候,還是需要我父親幫著我點兒,主要是幫我畫稿?!笨琢蠲窕貞浀溃拔夷?,去劈竹條,劈好了五根以后,拿刀刮一刮,然后扎成骨架,把畫稿糊上去,最后,拿出去放,能飛起來,這個沙燕兒就算完成了?!?/p>
隨著年紀的增長,孔令民對四藝的理解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八乃囀俏覀兠褡寤蛘哒f民俗文化的載體,就說這個放吧,可能很多人覺得,放不就是玩嗎,其實放也體現(xiàn)了我們的民俗?!笨琢蠲裾f,“我小時候,農(nóng)歷的節(jié)令性還特別強,一過清明,就開始農(nóng)忙了。所以,放風箏都是清明節(jié)前放得多,清明節(jié)以后基本就沒什么人放風箏了,這里邊就是民俗啊。”
“謀其有以自養(yǎng)之道”
30年前,在孔令民的父親孔祥澤還在世的時候,父子二人就致力于為殘疾人的生計謀出路。在他們看來,曹氏風箏不單單是扎、糊、繪、放這四藝,更是曹雪芹《南鷂北鳶考工志》的自序中寫道的“以為今之有廢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yǎng)之道”的曹氏精神。
當時,國家在政策上鼓勵鄉(xiāng)鎮(zhèn)興辦手工業(yè)和輕工業(yè)。所以,父子二人就協(xié)助地方創(chuàng)辦了很多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在平谷、順義、房山、大興、酒仙橋和四季青都有他們參與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而且不光是在北京,唐山、安徽和福州也有這樣的企業(yè),并且在這些企業(yè)中都有殘疾人職工。
孔令民說:“創(chuàng)辦這些企業(yè),確實可以為弱勢群體解決生計問題,像平谷的大東溝工藝美術廠,企業(yè)當時也搞得很好,而且書記自己就是殘疾人。”同時,孔令民表示:“另一方面,國家會對這樣的企業(yè)有一定稅收減免,這樣一來就兩全其美了?!?/p>
但是,除了上莊的這一家工藝坊,這些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后來都相繼關閉了,“和機器相比,手工制作的風箏在成本上沒有優(yōu)勢”。
培訓殘障人士
并沒有想象的困難
在他自己的這最后一家工藝坊里,孔令民依然堅持培訓殘疾人。在2007年,他受邀來到工藝坊后,已經(jīng)累計培訓了200余名殘疾人。而當北京青年報記者問到,什么樣的殘疾人可以接受培訓,又是如何培訓他們的時候。孔令民表示,接受風箏工藝培訓的殘疾人不能有智力上的問題,同時雙手要完好,而培訓殘疾人也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麻煩。
“現(xiàn)在都是從沙燕兒開始學,比如聾啞人,語言沒法溝通,我親自給他們做示范,從扎開始學,四小節(jié),劈、刮、烤、扎竹子,比如劈竹子,手該怎么拿刀,我都給他們示范,四個小節(jié)過關了,就可以扎制架子了?!?/p>
孔令民說:“我扎的時候,他們也扎,我糊的時候,他們也糊,我先糊一個讓他們看,然后他們把扎好的骨架和剪好的紙,拿起來也糊上,這都是我手把手帶著他們學。最快的一個學生,用了47天,風箏就可以投放市場了?!彼?,在孔令民看來,這些殘疾人在學習上有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就是教什么學什么,所以,教起來并不困難。但是,有一點不好辦的就是他們沒有設計理念。對此,孔令民說:“這就需要我不斷地強調,同時也需要他們去學習美術,有一些基本的藝術功底?!?/p>
“教五子,名俱揚”
除了殘障人士,在校生也是孔令民非常關注的一個群體,他經(jīng)常去學校做講座,下到幼兒園,上到北大、清華和中央美院,他都去做過講座。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校里的學生能夠了解曹氏風箏,了解非遺,而最終目的則是希望他們知道風箏不單單是一個單純的玩具,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
“讓大學生做風箏那是浪費人才!所以,非遺進校園不單是要和他們說工藝,更要讓他們了解其中的文化。非遺的傳承絕不單單是工匠的技能,非遺傳承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思想,這是非遺要真正發(fā)揚的東西?!?/p>
為此,孔令民拿出了一件沙燕兒風箏,“這件作品很說明問題,風箏名字是《教五子》,取材自《三字經(jīng)》里的:教五子,名俱揚?!笨琢蠲裾f,“《三字經(jīng)》里的故事是竇燕山的五個兒子都在他的教育之下成了進士,我的風箏里呢,畫的是公雞和雌雞看見食物以后,咕咕咕的一叫,五只雛雞就過來吃東西了,這是‘叫五子’。諧音就是三字經(jīng)里的教五子,名俱揚,這就是文化了!”
多年來的進校園工作,讓孔令民覺得還是有效果的。“讓我體會比較深的一次是去海淀區(qū)翠湖幼兒園,我剛一進去,里面的小孩都唱著歌謠,歌謠是根據(jù)曹氏風箏改編的,這個讓我非常高興?!蔽?實習記者 郭懷毅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