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shè)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通訊:印尼萬隆“油炸鬼” 地道中國“古早味”(圖)

2017年08月22日 11:37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一碗松軟酥口的花生湯、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炸鬼”蘸著醬油等調(diào)料細嚼慢品,聽著買“炸鬼”“光餅”的福建音印尼語吆喝聲,這么“正味”的中國式早餐,在萬里之遙的地方得到了一代接一代的傳承,很是感人! 林永傳 攝
    一碗松軟酥口的花生湯、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炸鬼”蘸著醬油等調(diào)料細嚼慢品,聽著買“炸鬼”“光餅”的福建音印尼語吆喝聲,這么“正味”的中國式早餐,在萬里之遙的地方得到了一代接一代的傳承,很是感人! 林永傳 攝
店雖簡陋,但傳承了80多年的中國手藝卻仍然“正味”,小店老板夫妻對于做“炸鬼”的小營生,滿足而且快樂?!×钟纻?攝
店雖簡陋,但傳承了80多年的中國手藝卻仍然“正味”,小店老板夫妻對于做“炸鬼”的小營生,滿足而且快樂?!×钟纻?攝

  中新網(wǎng)萬隆8月22日電 題:印尼萬隆“油炸鬼” 地道中國“古早味”

  中新網(wǎng)記者 林永傳

  “走,我?guī)銈內(nèi)コ詡鞒辛?0多年手藝的‘炸鬼’”,22日早餐時間,惠珠姐招呼著我們。

  “‘炸鬼’是什么?”,同行的記者中,有好幾個人異口同聲問道。

  “就是中國的油條啊”?;葜榻阏f。

  ???這不是古老又地道的閩南話嗎?如今在閩南,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油炸鬼”說的就是油條了。

  “這是閩南話嗎?”,對記者的提問,惠珠姐答:中國的“油條”,印尼話就讀“炸鬼”,它來源于“福建話”。印尼華人所指的“福建話”,就是閩南話。

  于是,我們幾個人就隨惠珠姐直奔“炸鬼”攤。

  已76歲的惠珠姐姓李,是一位二代華人“客家女”,在印尼萬隆高校從事東方藝術(shù)教學(xué)和研究工作。她說,地道的中國“古早味”,是她的最愛。

  “炸鬼”攤位于萬隆巴渣渣蘭體育場里,是一排用石棉瓦覆蓋的臨時建筑,簡陋得很。

  但一看招牌,便知是有歷史、有故事的了。“LIE TJAY TAT,1934”,店內(nèi)的招貼廣告上,還有印尼前總統(tǒng)為老板頒獎的圖片。

  “LIE TJAY TAT是我父親李才達的名字,他年輕時從中國來到印尼萬隆,用傳統(tǒng)的中國手藝開了一家CAKWE店”,70歲的小店老板李學(xué)汕介紹說。

  印尼文的“CAKWE”讀音“炸鬼”,說的就是中國的“油條”。

  油條、餛飩、伴面、花生湯,小店經(jīng)營的品種,幾乎就是中國人早餐的“標(biāo)配”。

  “我們還有做KOMPIA”,老板又一個地道的“福建音”飄進記者的耳朵。KOMPIA,“光餅”的閩南話,是福建福州,特別是福清一帶很有名的小吃。

  李學(xué)汕介紹說,父母親生了11個子女,自己排行第九,如今,兄弟姐妹中有3個人傳承了父親的“炸鬼”手藝,在萬隆3個不同的地方開店,都統(tǒng)一使用父親“LIE TJAY TAT,1934”的招牌。

  “我做的‘炸鬼’不輸給中國的”,講到手藝,李學(xué)汕一臉的自豪。他說,以前曾經(jīng)有一個中國游客來吃“炸鬼”,說起中國杭州的很好吃,他便找了個機會,特意跑到杭州的大街小巷吃“炸鬼”、看手藝。

  “2004年9月9日,我做出的12米長‘炸鬼’獲得了大獎”,從墻上掛著的舊報紙翻拍的圖片看,李學(xué)汕的這話不假。

  一碗松軟酥口的花生湯、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炸鬼”蘸著醬油等調(diào)料細嚼慢品,聽著買“炸鬼”“光餅”的福建音印尼語吆喝聲,這么“正味”的中國式早餐,在萬里之遙的地方得到了一代接一代的傳承,很是感人。(完)

【責(zé)任編輯:齊倩茹】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供稿信箱 | 版權(quán)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fù)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guān)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