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物語》:外國人筆下的南京舊憶

原題:《金陵物語》:外國人筆下的南京舊憶
為南京書寫歷史、吟詩作畫的不只有中國的文人騷客,更有許多外國人。他們千里迢迢地來到南京這座古老的都城,在這里生活居住,用與中國人顏色不同的眼睛觀察著這里的一切,用迥異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思考著他們的所見所聞,最后用不同的語言、極具個性的筆觸記錄下南京的歷史。
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金陵物語》收集了60篇自16世紀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間,外國人所寫的關(guān)于南京的文字,體裁有游記、散文、隨筆、日記、書信報告和回憶錄等。對中國的文人來說,南京總是擺脫不了傷感的歷史,因而他們對南京的態(tài)度常常顯得很主觀。而《金陵物語》中有許多篇對南京的描寫則十分客觀、逼真,讓人一讀之下似乎真的回到了當年古老的南京,其中一些栩栩如生的細節(jié)描寫,尤其讓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比如,關(guān)于南京民情的描寫,美國著名女記者史沫特萊這樣寫道,“假如你是個急性子的人,就不宜呆在這古老的南京。比如一個婦女坐在門口縫衣服,她的一雙腳伸在大街上,你得繞著她走;如果有人在她商店門口晾著褲子,你就得拐彎繞過去,一個乞丐四腳朝天睡在馬路正中間,你只好繞道走;如果有人牽著他的猴子到街中心去打滾,交通也會停下一陣子,這似乎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边@種描述性的文字仿佛對當時南京街景的工筆細描,恰恰是那個時代的中國文人無法做到的。因為對他們來說,這些可能都是他們習以為常、司空見慣的,故不值得花費筆墨描寫。而對于那些剛到南京這座陌生城市的外國人來說,這些都是新鮮的,必須被記錄下來的。更重要的是,對于一百年之后的今天的讀者來說,這些也是新鮮的、需要了解的——所以這種對古老南京當年風情的有趣細膩的描摹,能給今天的讀者帶來更多新鮮的感受。
此外,本書所收入的文章還對一些已經(jīng)逝去的中國瑰寶進行了詳細描寫,比如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復存在的大報恩寺琉璃塔。當年,美麗的琉璃塔是外國人也為之驚嘆的中國瑰寶,每一位來南京的外國人都對其不吝溢美之詞。柏納德盛贊琉璃塔“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所用建筑材料的質(zhì)地,使得它在中國所有其他同類建筑物之中鶴立雞群”,奧特隆尼詳細描述了琉璃塔的外觀,并說在節(jié)慶場合,當主管寶塔的僧侶點亮那些由牡蠣殼般的薄片制成的木質(zhì)燈籠時,那副景象是無比的金碧輝煌、美輪美奐。這些生動的記錄彌補了今日的南京人沒有見到南京當年如畫盛景的遺憾,讓其在感懷歷史之余,更加了解、熱愛自己生活著的這片熱土。
本書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的記錄。比如,太平天國占領(lǐng)下的南京與世隔絕,是一座兵城。而外國傳教士可以進入天京(當時的南京),因此留下了一些關(guān)于當時在太平天國統(tǒng)治下南京情況較為全面的記述,從太平天國的官員作風、南京城市情況、戰(zhàn)俘情況到太平天國內(nèi)部的宗教信仰以及對一些著名將領(lǐng)的具體生動的描寫,等等。無論個中觀點立場如何,這些記述的珍貴性都是毋庸置疑的。
一本《金陵物語》其實就是一部南京的對外交往史,無數(shù)來自遙遠他鄉(xiāng)的過客,講著陌生的語言,與南京人一道見證了南京的興衰榮辱。就如法斯在目睹琉璃塔所遭破壞時的扼腕嘆息,史沫特萊對南京街頭說書藝人的贊賞,賽珍珠對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熱愛以及拉貝和魏特琳在南京遭遇屠殺浩劫時所給予南京平民的傾力幫助……這就讓《金陵物語》平添了一份溫情,一份在歷史中一直綿延的外國人對南京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城市的熱愛之情。(謝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