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中餐扎根美國占據(jù)美劇:變成美國人家常便飯

原標題 臺媒稱中餐扎根美國占據(jù)美?。鹤兂擅绹思页1泔?/p>
參考消息網(wǎng)9月3日報道 臺媒稱,100多年前,中餐漂洋過海到美國,本是為了安撫華人移民的思鄉(xiāng)之胃。100多年后,盡管美國的中餐廳幾乎“全變了味”,但依然在全美各角落向下扎根。在華人口中,中餐永遠有“家”的感覺。在“老美”眼中,中餐不只是填飽肚子,也成為高級餐飲的新選擇。
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31日報道,紐約飲食博物館展出資料顯示,美國第一家中餐館1849年在舊金山開業(yè),第二年就增至四家,1851年再增加至七家。許多華工進入美國,是造成中餐廳增加的主因。盡管這些中餐廳可以滿足中國移民的思鄉(xiāng)之苦,餐館菜色也力求“原汁原味”,但受限于美國食材,不得不做出本土化的改變。
1890年以后,中餐館為了討好美國顧客,開始在食材和做法上有了明顯調(diào)整,生意也漸入佳境,但1882年美國頒布《1882反華法案》,在美華人減少,中餐的生意也變得冷清,甚至無以為繼。但二次大戰(zhàn)美國人的仇日情緒,讓中國餐館抓住了翻盤的機會,并隨著進入美國的華人移民和游客有增無減,中餐在美國的餐飲市場站穩(wěn)一席之地。
報道稱,100多年來,前往美國的華人不再限于福建人和廣東人,湖南人、四川人、上海人、北京人都來到美國,開餐廳成了新移民最易上手的生存之道,于是上海移民帶來了榨菜肉絲,北京人賣起了北京烤鴨,四川人端出了宮保雞丁。
中餐廳雖然在美國越開越多,味道似乎越變越遠,或者說越來越符合美國人口味。中餐館在美生存,不能只考慮華人的胃,針對美國人的菜式也變得更為豐富。有一種說法是,因為美國人對水果接受度高于蔬菜的習(xí)慣,中餐館的廚師嘗試以價格不高的水果罐頭取代糖醋進行烹飪,反而引起美國人對于中式酸甜口味菜肴的追捧。讓糖醋肉、陳皮雞類似口味的菜超級受歡迎。
直到現(xiàn)在,仍有不少中國人希望透過投資餐廳獲得在美國長久生活的機會。
臺灣中時電子報8月31日題為《中餐占據(jù)美劇 晉升老外家常便飯》的報道還稱,如今很多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從小就會用筷子,中餐不光只是吃,更成了“老美”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
報道稱,中餐館是美國移民文化的一個象征性符號,且已自成一派,誕生了一系列的“美式中餐”,例如左宗棠雞、陳皮雞、酸甜肉等。這些在中國幾乎吃不到的中國菜,全成了美式中餐館超受歡迎的招牌菜。
美式中餐不斷調(diào)整適應(yīng)美國人的口味,也逐漸成為美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老友記》、《生活大爆炸》、《怪獸電力公司》等美劇和美國電影里,中餐外賣一直是出鏡頻率頗高的道具。
報道稱,美劇《欲望城市》其中一位女主角米蘭達,每天都會點同一家中餐廳的同一道外賣當晚飯,以至于餐廳服務(wù)員接起電話,聽到她聲音就知道她要什么。生動說明了中餐館在美國餐飲業(yè)中的重要性,更顯示中餐不再只是飲食的一部分,而是像說中文、學(xué)中國功夫一般,逐漸融入更多美國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