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盂蘭文化節(jié)”為香港祈福 逐漸融入社區(qū)成獨特風景

2017年09月11日 07: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盂蘭文化展示區(qū)吸引不少香港市民駐足。   陳 然攝
盂蘭文化展示區(qū)吸引不少香港市民駐足。   陳 然攝

  原標題 “盂蘭文化節(jié)”為香港祈福

  踏入農歷七月,一年一度的盂蘭節(jié)如約而至。作為香港本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不僅代表著宗教及風俗符號,更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意義,承載著幾代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及身份認同。

  百余年來,神秘又有趣的盂蘭勝會已逐漸融入社區(qū),成為香港本土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孝親精神

  9月1日下午,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球場人頭攢動,臺風臨港前的酷熱并未阻擋人們興奮的腳步,只見三三兩兩的老人圍聚在場內各處,不時傳來幾句夾雜潮汕鄉(xiāng)音的問候和笑語。

  隨著一聲清脆的鑼鼓,由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辦的“2017盂蘭文化節(jié)”在維園球場中央正式揭開序幕。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lián)絡辦公室主任張曉明、副主任何靖、香港特區(qū)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及香港潮屬社團總會主席陳幼南等一眾嘉賓身著大紅色棉布唐裝,以“搶孤(將祭祀的貢品提供給民眾搶奪)”形式共同主持開幕典禮。

  張建宗在典禮上致辭時說,很多人都以為盂蘭節(jié)只是與鬼神有關,但其實盂蘭文化最重要的精神在于慎終追遠、孝親報恩、行善濟貧、博愛互助,這也正是中國人彌足珍貴的人文文化。

  據(jù)統(tǒng)計,目前香港的潮籍人士約有120余萬,占香港總人口的1/6。這些“潮人”從內地移居到港,并帶來傳統(tǒng)的盂蘭文化,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每逢農歷七月,他們便會舉辦獨特的盂蘭勝會,活動包括祭祀、燒紙錢、派平安米、福品競投、酬神潮劇等。

  祈福香港

  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于2011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建宗形容“難能可貴”。陳幼南則表示,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是潮人盂蘭勝會的保育單位,一直重視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傳承推廣,旨在將內涵豐富的潮汕文化習俗融入本地社區(qū),把慈善和孝親的美德傳遞給大眾。

  隨后,陳幼南與孫子共同表演親子盆供堆疊,兩人齊心合力,將代表不同寓意的供品及米包有技巧地層層疊起。按照盂蘭習俗,盆供堆疊得越高,寓意父母將收獲越多福報。

  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本屆盂蘭文化節(jié)特別增設了“祈福香港”活動,為全港市民祈福。深井潮僑街坊盂蘭勝會副會長鄭文光向記者介紹說,會場內的許愿區(qū)設計思路源自盂蘭文化的天地父母概念,以天圓地方配合五行色相(青、紅、白、黑、黃),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央5個方位,象征天地宇宙的組成。

  剛剛步出許愿區(qū)的張德桂婆婆在許愿卡上寫下“要平安、更要民安,愿香港有福報”的詞句,又將卡片與平安米包一同掛起。她告訴記者,只要虔誠許愿,就可獲得天地庇蔭,以至心愿傳達。

  多方推廣

  在正對文化節(jié)入口處的會場側,精彩紛呈的盂蘭文化展示區(qū)也吸引了不少來往觀眾駐足。咀嚼春草的紅神馬、高大威猛的大士爺、色彩斑斕的神袍以及布置精細的請神儀式場景……盂蘭勝會中最重要的元素經立體呈現(xiàn)后,神采飛揚、栩栩如生。

  另一邊廂,幾名小朋友正在水墨畫師的指導下一筆一畫地勾勒著圖案,稚嫩的筆尖描繪出盂蘭勝會內各種吉祥景象。不遠處的文化攤位前,家長們也踴躍參與吹糖、扎作和剪紙等互動游戲,玩得不亦樂乎。第一次來到盂蘭文化節(jié)的劉女士給記者展示她親手繪制的大士爺臉譜,笑說自己并非潮州人,但通過寓教于樂的活動,已感受到潮汕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香港潮屬社團總會還在場內設置3D主題拍攝區(qū)、文化講座、非遺工作坊及美食攤位等與公眾互動,同時培訓一批本地大學生任導賞員,帶市民深入認識盂蘭文化。(陳然)

【責任編輯:齊倩茹】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