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非遺項目乞巧傳承人:希望年輕人一起“學巧做巧”

2017年09月22日 10:22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廟頭社區(qū)張氏祠堂的乞巧作品。 受訪者供圖
廟頭社區(qū)張氏祠堂的乞巧作品。 受訪者供圖

  原標題:黃埔祠堂常擺巧 遠近多聞粵女賢--廣州黃埔天河等區(qū)的村落傳統(tǒng)七夕民俗代代相傳,受到政府和民眾的重視和保護

  在廣州黃埔大沙街道橫沙社區(qū),談起即將落成的個人乞巧工作室,“巧姐”羅惠娟充滿期待:“以前從未想到能擁有個人工作室,希望落成后,能帶著更多年輕人一起‘學巧做巧’,共同守護乞巧文化”。

  羅惠娟是黃埔區(qū)有名的“巧姐”,她的乞巧手工藝品在歷年的乞巧文化節(jié)中獲獎無數(shù)。如今她更關心的是如何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

  “粵人重巧夕,燈火到天明?!蹦纤卧娙藙⒖饲f有詩專吟羊城七夕風俗。在廣州天河、黃埔和番禺區(qū)的村落間,七夕民俗系同宗同源。其中,黃埔區(qū)乞巧文化與民俗歷來有著良好的民間基礎,而政府文化部門組織的黃埔乞巧文化節(jié),今年也已迎來第十一屆。近日,南方日報記者走訪黃埔,體驗這份傳統(tǒng)民俗的歷史與變遷。

  南方日報記者 殷劍鋒 卞德龍

  閨閣少女的節(jié)日

  走進黃埔區(qū)橫沙社區(qū)的羅氏祠堂,玲瑯滿目的乞巧作品讓人嘆為觀止。“巧姐”羅惠娟正在小心翼翼地擺置自己的手工藝作品。

  “這件名叫‘賣懶’,反映的是廣州年俗,寓意小孩子將懶惰賣掉了,新的一年勤勞乖巧。”羅惠娟說。只見作品上,一座庭院,兩座房屋,三名少兒正奔跑嬉戲。按照這一年俗,孩子們手上拿著雞蛋,雞蛋上插著一炷點燃的香。他們表情歡喜,觀眾恍若能聽見一片嬉笑聲。一只小狗追在身后,將一名小男孩的褲子拖下一截,場面詼諧有趣,引人會心一笑。打開羅惠娟在作品上安裝的燈具,在柔和的光線下,整座庭院仿若進入黃昏,顯得更加栩栩如生。整個場景竟是在尺寸僅為35厘米×35厘米的塑料泡沫上完成的。

  在廣東,乞巧節(jié)俗稱“拜七姐”“擺七娘”。談起乞巧民俗,專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黃埔區(qū)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呂鷹有更通俗的解釋:“農耕時代,閨閣少女為祈求‘巧智’,表現(xiàn)自己的手巧和賢惠,便在農閑時制作一些手工藝品?!?/p>

  各社區(qū)的祠堂是乞巧活動的舉辦地。在黃埔區(qū)大沙街、魚珠街、紅山街和穗東街等街道,共有5個社區(qū)的12個祠堂,每年都有自家乞巧佳作的亮相。

  橫沙社區(qū)的朱小萍是另一位有名的“巧姐”,也是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乞巧)傳承人,她擅長用米粒、谷子等五谷雜糧或果仁、瓜仁、燈芯草等制作各種花卉、貢香、貢塔。羅惠娟的作品則是選取樹枝、紙皮以及軟陶等,制作牌坊、房屋村舍等。

  在其他祠堂,有用珠片、毛線制作各類瓜果、七姐鞋、花鳥蟲魚的;有用碎布條制作七姐衣、七姐鞋、服飾、旗幟、羅傘、帳幔、燈籠的……原料均取自日常生活,很不起眼,卻巧奪天工。

  讓乞巧回歸祠堂

  乞巧文化節(jié)期間,在黃埔區(qū)不少社區(qū)的祠堂,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朱小萍欣慰地發(fā)現(xiàn),與以往這類活動僅僅是在村莊內進行、相對封閉不同,如今,越來越多來自社區(qū)外的年輕游客開始走進祠堂,對祠堂里的乞巧作品愛不釋手。

  今年“11歲”的黃埔乞巧文化節(jié)功不可沒?!捌蚯稍邳S埔民間有很好的基礎,村民年年都會自發(fā)組織活動。”呂鷹說。2007年,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乞巧文化,在黃埔區(qū)民俗專家、曾先后在區(qū)文化局和旅游局任職的黃應豐組織推動下,一批“巧姐”作品被集中到南海神廟進行展示,這便是首屆黃埔乞巧文化節(jié)。

  如何讓乞巧民俗原汁原味地流傳下去?2013年起,黃埔乞巧文化節(jié)開始嘗試讓民俗“回歸祠堂”。

  “在嶺南地區(qū),祠堂是許多民俗、文化的載體,回歸祠堂便是回歸民俗本身?!眳晰椪f。除在祠堂“擺巧”展示外,黃埔區(qū)還要求“巧姐”們通過攝影攝像等方式,將“拜七娘”的整個流程記錄下來。

  今年的文化節(jié)還嘗試賽制改革,從過去幾年的貢臺賽改為今年的乞巧民俗賽。參賽作品需體現(xiàn)本社區(qū)祠堂做巧、擺巧、賽巧、斗巧、祭拜等民俗活動的整個流程,由專家進行整體性的評比。在呂鷹看來,只有將整個流程傳承下來,才能留存民俗的完整面貌。

  小學建起乞巧教室

  南海神廟收藏了來自黃埔區(qū)的兩件乞巧作品,分別是穗東街夏園社區(qū)的情景作《五子朝王》,展現(xiàn)了南海神五子進廟拜壽的喜慶情景;以及大沙街橫沙社區(qū)羅氏大宗祠的《宋代波羅誕》,重現(xiàn)了宋代扶胥港的繁華、南海神廟的壯觀、波羅誕的熱鬧。兩件作品場面上恢弘大氣,細節(jié)上追求完美。

  “單以用軟陶制成的人物為例,作品中的每個人高不過幾厘米,我們要通過制作表情,讓他們仿佛在說話和表達。因此,每個人物的面部盡管只有硬幣大小,制作時間卻常常達兩個小時?!薄端未_誕》的作者羅惠娟說,整套作品她花了2年多。

  為了保護這份民俗,黃埔區(qū)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除了每年一屆的乞巧文化節(jié),民俗進校園也是一項探索,并且初顯成效。2012年起,黃埔區(qū)文化局選取轄區(qū)內乞巧民俗最盛的橫沙社區(qū),在橫沙小學開設乞巧課程,社區(qū)里的“巧姐”羅燕芬被聘為乞巧教師。

  “起初,孩子們興趣并不大,乞巧僅僅是每周的最后一節(jié)興趣課堂,參與的學生僅二三十人?!绷_燕芬說。為了激發(fā)孩子們的興趣,羅燕芬將塑料串珠、衍紙等新原料引入課堂,并把孩子們的作品放到祠堂展出,以此激發(fā)他們的榮譽感。

  如今,橫沙小學的乞巧小社團成員有將近100人;教育部門投入20余萬元,在小學內建設乞巧工作室。工作室盡管不大,但展臺展柜、工作臺等一應俱全,展臺上整齊擺設著孩子們的作品,串珠做成的蘋果玲瓏剔透、衍紙建成的鞋子惟妙惟肖……羅燕芬拿起幾件一一介紹,語氣中充滿驕傲。

  教學也更加規(guī)范化。橫沙小學牽頭編寫的乞巧教材,經過兩年打磨,今年終于正式成型。教材分上、下兩冊,不僅收錄了乞巧作品的制作過程,還將乞巧節(jié)的淵源、橫沙村的歷史等編入其中,內容非常詳實。

  專家觀點

  民俗專家、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副會長曾應楓:

  七夕實為女兒節(jié)

  民俗根基在村落

  “在廣東,最具浪漫、傳奇色彩的可能就是乞巧節(jié)了?!痹鴳獥髡f。

  但乞巧節(jié)不等于“情人節(jié)”。曾應楓說,今天在商家炒作之下,不少人將七夕視作情人節(jié),這種故意曲解不利于傳統(tǒng)民俗的保護?!捌蚯蓪崬椤畠汗?jié)’,姑娘們在這天借手工作品,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心靈手巧,祈求能夠嫁個好郎君?!痹鴳獥髡J為,假如在炒作之下,“七夕”變成情侶之間互贈禮物、商家從中漁利的所謂“情人節(jié)”,那么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的“味道”就變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也丟了。

  曾應楓強調,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根基在村落,村落祠堂是乞巧文化的根。她曾統(tǒng)計,在廣州天河區(qū)珠村、車陂,黃埔區(qū)橫沙、茅崗、雙崗,番禺區(qū)潭山、凌邊等村落,共有28個“七娘會”(文藝組)參與組織傳統(tǒng)乞巧活動,他們分別以各個姓氏祠堂為單位,參加活動的有三四百人之多。即便是外嫁女,一到乞巧節(jié)期間都會回到本村,用手工做花、公仔等,精心在祠堂“擺七娘”。

【責任編輯:陸春艷】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