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漢學大會理事會召開 12國教授齊聚一堂
2017世界漢學大會理事會召開 12國教授齊聚人民大學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俊)今天(10月28日),中國、美國、土耳其、德國、英國、匈牙利等12國教授學者,齊聚人民大學,召開2017世界漢學大會理事會會議,并圍繞“理解中國:漢學的相關性”為主題,展開討論。
據(jù)了解,“世界漢學大會”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國家漢辦合作成立的世界性學術組織,旨在聯(lián)合各國從事中國文、史、哲學術研究的團體、機構(gòu)及學者,推進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統(tǒng)漢學研究和現(xiàn)當代中國研究。大會實行雙年會制,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并不定期舉行學術研究與文化交流相關活動。為提升大會質(zhì)量、廣泛性和影響力,2014年成立理事會,作為大會最高議事機構(gòu)。
今天召開的是第三次理事會議,學者們討論了下屆大會的主題及會議形式。還召開了配套學術會議,主題為“理解中國:漢學的相關性”,學者們將在一天半的時間內(nèi)為京內(nèi)外高校師生奉上十四場學術講座,討論中國發(fā)展進入新時代之后的漢學及其所面臨的責任和挑戰(zhàn)。
北京大學/夏威夷大學教授安樂哲提到,今天走進任意一家中國書店或圖書館,都能找到許多不同年代的西方文化相關書籍。而在西方的書店活圖書館,很難找到不同年代中國杰出思想家的書。這種中西文化之間存在的不對稱關系怎么產(chǎn)生的?追之若渴的年輕中國讀者群和對中國文化相關書籍沒有迫切需求的西方市場是原因所在,這也是當代漢學所面臨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