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非遺傳承人:專注高檔徽州糕點 恪守傳統(tǒng)工藝
原標題:“頂好”的手藝“頂好”的糖
非遺代表性項目頂市酥制作技藝的傳承人程積如,一生都在研究徽州特色糕點的制作。他13歲到屯溪筱蘇州食品店當學徒,25歲出任屯溪食品廠副廠長,41歲出任屯溪利民食品廠廠長,直至1990年退休至今繼續(xù)創(chuàng)業(yè),須臾沒有離開過徽州糕點的制作與研發(fā),尤其是被譽作徽州精細糕點代表作的頂市酥,更是薪傳有功。
程積如一說起頂市酥就有說不完的話兒:頂市酥是一種誕生于清末徽州的高檔精細酥糖類傳統(tǒng)糕點。之所以命名為頂市酥,源于“市上頂頂好的酥糖”的意思。頂市酥與一般的董糖、麻酥糖相比有所不同,它的包裝紅紙,不能用糨糊粘貼成“死包”,而必須要多次折疊包成“活包”。這樣,品嘗者可以不用撕破包裝紙、很方便地拆開食用,還可方便于那些一整包吃不完的人等會再吃。同時,“頂市酥”還有諸多特點:色澤微黃,層次均勻;視之成塊,入口即酥;不粘紙,不粘牙。
頂市酥的工藝流程非常獨特,技術含量也非常高。程積如在頂市酥制作技藝的傳承上的個人成就,主要表現在恪守傳統(tǒng)頂市酥的制作工藝與工序。程積如說,在徽州糕點業(yè)界,有這么一種傳統(tǒng)說法:一個糕點師傅,如果做不好頂市酥的話,他就不配當個老字號的糕點大師傅。那么,頂市酥的制作工藝到底有什么獨特之處呢?程積如告訴我:首先,要從原料上嚴把關、把好關。頂市酥采用的是玉麻,即漂洗、去皮、精制的白芝麻。舊時玉麻是在流動的河水里漂洗出來的,而且必須是在凌晨3點的河水里漂洗,到早晨8點就必須結束,圖的是這個時間段的河水的清澈純凈。練就任何一項傳統(tǒng)技藝,手藝人都需付出艱苦的努力,洗玉麻便是這個行業(yè)中最為艱苦的一項工作。其次,所用的麥芽糖,必須是分量、軟硬度、厚薄的均勻度都要適中,做出的頂市酥才能保證色、香、味、型俱佳。由于考慮到頂市酥傳統(tǒng)的傳承與技藝的保真,所以直到現在,頂市酥還是全手工制作;其制作技藝,是衡量一個徽式糕點師傅水平高低的標尺。
程積如說,由于頂市酥的制作技藝要求相當高,因此,舊時的徽州糕點學徒,是要先學做董糖并過關之后,才能學做頂市酥的。這是因為,董糖比頂市酥差一個等級,原料和做工都不及頂市酥。只是現在市面上的情況有些糟糕,不論是頂市酥還是董糖,都統(tǒng)統(tǒng)叫成頂市酥,勢必會影響地道徽州名點的聲譽,他希望更多優(yōu)秀的名點師傅能帶著真正的徽州特色糕點走向更廣闊的市場。(江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