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夫婦在日本成立“雙劉社”推廣京劇
視頻:是夫妻也是“雙劉社”合伙人 日本演繹中國京劇 來源:央視國際高清
中國僑網(wǎng)3月19日電 據(jù)日本《新華僑報》微信公眾號報道,京劇,是與中國畫、中醫(yī)并稱的三大國粹之一,更與古希臘歌劇、印度梵劇并成為世界三大戲劇。在2006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國作為京劇的發(fā)祥地,自然是其扎根最為堅實的一片沃土,但是,許多人或許不知道,一對富有使命感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夫婦竟已將京劇帶到了日本的每一個角落。
劉東風、劉妍夫婦既是戲臺上的默契搭檔,生活中也是鸞鳳和鳴的夫妻。丈夫劉東風從11歲起學習京劇,后考入中國藝術的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畢業(yè)后又進入歷史悠久、規(guī)模最大、藝術底蘊最為深厚的北京京劇院。劉妍也是從11歲開始學習京劇,從沈陽京劇院附屬藝術學校畢業(yè)后進入到沈陽京劇院。而后從兩人的經(jīng)歷不難看出,他們在中國時就已是頂級的京劇藝術演員。
所謂“是金子到哪兒都會發(fā)光”,現(xiàn)在劉東風和劉妍夫婦已經(jīng)演遍了全日本。觀看過“雙劉舍”京劇表演的日本人有上至80歲的老人,下至幼兒園的孩子;既被邀請到日本三大神宮之一的伊勢神宮遷宮儀式進行表演、更被邀請參加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收視率極高的晨間兒童節(jié)目向全日本的孩子介紹京劇,還被日本“人間國寶”之一龍貞水邀請到自己的《講談·西游記》評書會上進行演出,也被日本各地的大中小學校邀請向孩子們介紹京劇文化。
不忘初心
將京劇從中國帶到日本發(fā)揚光大是劉氏夫婦的“初心”。當年,劉東風靠著自己刻苦練就的一身絕活而通過了選拔參演樣板戲,在那個年代猶如捧到了“鐵飯碗”。隨著1980年代改革開放,赴日留學的浪潮沖擊著劉東風這代人,身在其中的他也萌生了去日本開拓眼界的想法。1990年,他放棄國家公務員級別的“鐵飯碗”——北京京劇院的表演工作,只身前往日本留學,出于對京劇的熱愛,他臨行時行李囊中就塞滿了表演京劇所需的一整套行頭。劉妍作為殘留孤兒后代,1992年隨母親到日本生活。夫婦兩人到日本的時間雖相隔兩年,但有一點卻是一樣的:那就是到日本之后對京劇的關心和熱愛絲毫沒有減少?;蛟S正是因為這一點,冥冥之中促使兩人走到了一起。
1992年,初到日本想著對日本京劇狀況進行摸底的劉妍,在東京日中友好會館觀看了一出《三岔口》的京劇。出乎劉妍意料的是,日本竟然也有不亞于中國本土的高水準京劇演出!尤其是臺上的劉東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劉妍。劉妍說道:“能在日本找到在京劇領域志同道合的人生另一半真是比登天還難。當時就感覺到自己的藝術生命得到某種延續(xù)?!毕嘁姾尥淼膬扇撕芸焓煜ち似饋怼M?,劉東風和劉妍遍進行了第一次同臺演出《三打白骨精》,劉東風的武丑功底加上劉妍刀馬旦出身,天衣無縫的配合讓臺下的中日觀眾看得連連叫好。
然而劉氏夫婦的絕活兒,其實是“雙人京劇變臉”。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開創(chuàng)了兩個“首次”——首次在京劇中融和川劇變臉;首次進行雙人京劇變臉。
相遇“變臉”
“川劇變臉”一直以來都是藝術領域中的國家機密之一,作為京劇演員的劉氏夫婦又是從哪兒學會的呢?這場緣分要從一次“救場”說起。1999年四川省川劇院到日本進行公演,不巧其中一位演員的簽證被拒,迫不得已只能在日本再找一位有功底、有經(jīng)驗的演員,而劉妍正好被選為這次的“救星”。排練時在后臺親眼看到變臉,劉妍深感震撼,雖然想學,但由于變臉不外傳的規(guī)矩,她并沒有開口。川劇師傅看到她緘默無言卻滿眼期待與崇拜,考慮到場場演出的優(yōu)秀表現(xiàn),認可了劉妍是個優(yōu)秀而靠譜的演員,便主動提出教夫婦倆變臉絕活兒。
兩人喜出望外,不敢耽擱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立刻啟程前往川劇的大本營——四川成都。夫妻二人憑借著自身努力和秉異的天賦,刻苦學習了一個月后回到日本。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為了盡快完全掌握住變臉技法,兩人讓他們的孩子當自己變臉表演的第一個觀眾。只要孩子說“穿幫啦”,二人就繼續(xù)苦練。
雙劉舍成立
事實上,日本是一片可以容納各種異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廣闊天地。尤其中國京劇是世界知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只要一有京劇演出,常常會吸引大量的普通日本民眾和在日華人的關注。也正因此,兩人盡管從中國到日本,人生發(fā)生了巨大轉(zhuǎn)折,但京劇的演出幾乎沒有間斷。
京劇表演,是劉氏夫婦的看家本領,但京劇對他們的意義卻遠超于此。對于他們而言,京劇更像是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在日本傳播中國的京劇傳統(tǒng)文化,就像是在不斷踐行他們生命的意義。
2011年3月11日,震驚世界的東日本大地震讓整個日本社會都陷入了悲痛之中,許多大型的慶典演出活動都因“自肅”(停止公共娛樂活動或縮減娛樂活動的規(guī)模)而陷入沉寂。這讓許多在日的華人歌唱家和舞蹈演員都迫不得已放棄熱愛了一輩子的表演行業(yè),另謀出路。好在,劉氏夫婦所代表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之魂”、“中國國粹”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些。但是,震災對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讓劉氏夫婦對人生的價值和藝術的意義陷入了深深思考。他們決定從經(jīng)紀公司“獨立”出來,去擁抱更多的機會,以期更快速、廣泛地傳播他們熱愛的“京劇藝術”。就在2011年年內(nèi),他們將想法付諸了實踐,成立了“雙劉舍”?!半p劉”的記事本上,每個月都滿滿當當?shù)呐胖?0余場演出。
在日本發(fā)展京劇和在中國不同,國內(nèi)的戲班子里,演員只顧演好一場戲即可,從服裝、道具、化妝、音樂、宣傳都有專門負責的人。到了日本,所有大小事務都得靠自己。但不論是在來日之初,還是成立雙劉舍之后,這些問題都沒有成為兩人將京劇表演堅持下去的阻礙。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熱愛京劇,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p>
劉妍會裁縫,就自己買來布料做戲服;劉東風懂錄音剪輯,就負責剪錄京劇的配樂。就連變臉用的面具,也是兩人自己親手繪制的。除此之外,為了給日本觀眾帶來原汁原味的京劇表演,在明知表演場地的地板上因沒有鋪地毯而又滑又硬,但為了演出效果,和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從不縮減技巧表演和翻打動作。
為了讓日本人更容易接受京劇,“雙劉”在每次演完一出戲之后,都耐心用日語向觀眾解釋這場戲的主旨和情節(jié),然后再演另外一出,又再詳細解釋一次。他們認為,只有讓不懂中文的觀眾們也能看懂京劇,才能把京劇背后深厚的文化精髓傳播出去,否則就只是看一場“熱鬧”。
此外,他們還注重將京劇變臉和日本元素結(jié)合。傳統(tǒng)的京劇變臉都是經(jīng)典的幾個面具,日本人雖然看得津津有味,卻不知面具代表的人物是誰,沒有親切和熟悉感。于是,“雙劉”親手制作了“熊本熊”、“面包超人”“哆啦A夢”等日本卡通面具。當面具突然變成這些形象時,觀眾的反應立刻從歡呼轉(zhuǎn)為哄堂大笑。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和日本卡通文化的結(jié)合,這一新一舊的結(jié)合展現(xiàn)了“雙劉”的智慧、變通和幽默。
傳播京劇,從“娃娃”抓起
“雙劉舍”的名聲傳播開后,每年都會收到幾十家日本中小學?!八囆g鑒賞會”的邀請。他們除了給學生表演京劇之外,還會給他們講背后的故事。更有意義的是,他們給學生們親自化上妝,穿上戲服,讓孩子們親身感受京劇的魅力。每次藝術鑒賞會后,雙劉都會收到好幾十份厚厚的觀后感。有的學生說,京劇太精彩了,我長大后一定要去中國看看;有的學生說,京劇代表的中國文化太迷人了,我要開始學中文!雙劉深知,這些義務演出都在孩子們的心里種下了一顆“中國”文化的種子。將來,這些種子生根發(fā)芽,會引領他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文化。
在日本20余年的表演經(jīng)歷,“雙劉”也積攢了不少鐵桿粉絲。有一次,“雙劉”計劃到神奈川進行演出。一位84歲高齡的日本人伊藤先生是他們的忠實粉絲,得了重感冒卻還戴著口罩在路上發(fā)著“雙劉舍”的演出傳單。演出當天,伊藤先生親自帶著他們到確認演出場地,帶他們到后臺休息并主持了整場表演。還有一位日本人在10幾年前看過他們的演出,一直念念不忘。今年在社交網(wǎng)絡上看到演出宣傳,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特意發(fā)來郵件向他們問好。在為一些退休老人進行演出時,老人們特意所有演出結(jié)束后找到在后臺“雙劉”,表達了自己對京劇的喜愛和對“雙劉”的敬佩。每次演出后要求合影和索要簽名的熱情觀眾常常排起長隊,讓會場陷入混亂。
其實,和“雙劉”同期的京劇演員,早已經(jīng)退居二線進行京劇教學的工作。但是,今年已年過半百的“雙劉”夫婦還奮戰(zhàn)在京劇表演的第一線。他們曾經(jīng)因表演日程需要,一天內(nèi)從日本最南端的沖繩飛到最北端的北海道;劉妍更是在剖腹產(chǎn)完半年后既重新登上京劇表演舞臺,盡管跳躍騰空時仍感到五臟六腑都在晃動。他們內(nèi)心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只要還能站在舞臺上,就要繼續(xù)在日本以京劇為窗口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支撐“雙劉”近30年活躍在異國他鄉(xiāng)京劇表演一線的,是從小勤學苦練,刻苦努力打下的專業(yè)基本功?;竟梢跃殻珜τ诜e極的人生的態(tài)度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卻不是人人都懷抱著。他們敬業(yè)勤懇,從不停歇,珍惜每一次演出機會;他們精進不休,將川劇變臉從祖國帶到日本;他們?nèi)跁炌ǎ瑢⒕﹦『妥兡樔诤?,將變臉和日本元素融合;他們堅定初心,哪怕在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京劇在異國發(fā)展。(記者:倪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