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余俊武:在澳大利亞“播種”中華文化

2018年08月16日 17:46   來源:中國僑網(wǎng)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中國僑網(wǎng)余俊武在悉尼歌劇院門前舉辦春節(jié)活動現(xiàn)場。(美國《僑報》圖片)
余俊武在悉尼歌劇院門前舉辦春節(jié)活動現(xiàn)場。(美國《僑報》圖片)

  中國僑網(wǎng)8月16日電 美國僑報網(wǎng)刊發(fā)文章,報道澳大利亞的中華文化播種人余俊武,全文摘編如下:

  “余先生!你就是那個創(chuàng)作出很多個‘澳洲第一’的余先生!”這是很多澳大利亞華人見到余俊武時說的第一句話。

  感受遷徙帶來的沉重代價

  1980年初秋,一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帶著歡喜和激動,走進了中央戲劇學院的大門。余俊武正是那年表演班17位學生中的一個。

  談及出國的原因時,余俊武稱,想實地了解海外的藝術形式,“當時年輕人都想到外面闖一闖”。1987年,在中央戲劇學院任教的余俊武前往悉尼澳大利亞藝術學院留學。

  余俊武清楚地記得,1987年3月2日那天,他踏上了澳大利亞的紅土地。初到澳大利亞,他也曾像其它中國留學生一樣,開始了艱難的游子生活。不過,對多年從事文藝的他來說,多了一些內(nèi)心深處的追問,身在異國,夢游神州,“你尋找什么?在這異國的土地?你失去什么?在那遙遠的故鄉(xiāng)?”那時的他,第一次感受到生命遷徒而付出的沉重代價。

  填補澳大利亞華人話劇史空白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當一個人的內(nèi)心足夠堅定,意念足夠強烈,那么機會,也就自然而然地找上門來?;蛟S是幸運,又或許是命中注定,余俊武在澳大利亞的31年里,只有三天沒搞過文化,就是剛到悉尼的“頭三天”。

  初到悉尼,還沉浸在新鮮感和一絲陌生感的余俊武,剛好認識一個曾在北京相識、但比他早來悉尼的演員朋友,這個朋友在當時悉尼唯一的華人合唱團里。此時,這個合唱團正需要一個合唱指導……就在這樣一個個機緣巧合下,余俊武開始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做起了熟悉的文藝工作。

  作為一個心系文藝的異鄉(xiāng)人,余俊武一邊在澳大利亞的土地上不斷摸索、不斷前行,一邊也在孜孜不倦地尋找著自己的定位。

  為了給每周一晚上的合唱團排練做指導,從表演系畢業(yè)的他,又開始了新的學習:學習怎么指導、怎么分配、怎么調(diào)整能讓舞臺效果更好、怎么改進能更好地展現(xiàn)華人文化……初來乍到的這段經(jīng)歷,在余俊武看來“很有意思”。

  在給合唱團做指導的同時,余俊武萌生出了“排一場華人話劇”的想法。這在上世紀80年代的國外,幾乎是不敢想的事情。1987年,也正是余俊武來到澳大利亞留學的第一年,他就四處尋找當?shù)乩先A僑,并帶領著他們排練了曹禺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雷雨》。

  “在悉尼的第一臺話劇排練,這是我一輩子都忘不掉的?!?/p>

  那個時候,沒有合適的排練場,大家只好在中國城附近的一個停車場內(nèi)排練。適合的演員也不多,其中還有很多人一周只有周六、日能參加排練。但即使只有兩天,排練現(xiàn)場都跟過節(jié)一樣熱鬧。

  大家早早就把車開進去了,媽媽們在做衣服、做飯,爸爸們在做道具,有角色的在練臺詞。大家這兩天過得非常充實。

  從第一臺《雷雨》話劇的排練當中,余俊武深深地感受到,即使華人移居海外,不管過去多少年,海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渴望,蘊含著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一旦整合起來,就能形成一個強大的合力。

  就這樣,余俊武帶領著一批老華僑,歷經(jīng)了8個月的排練,第一臺華人話劇《雷雨》登上了悉尼的舞臺,震撼了整個華人圈,更是被澳大利亞政府贊為“填補了澳大利亞華人話劇史的空白”?!独子辍返囊慌e成功引起了僑界極大的關注,也開啟了他30多年來從未停止過的藝術文化之旅。

  中國藝術之花在澳大利亞主流社會綻放

  初嘗甜頭后,1989年他導演的澳大利亞華人第一臺歷史劇《吳王金戈越王劍》問世,緊接著《游子情》《寸草心》《馬蘭花》《長城謠》等一連串的藝術篇章接踵而來。

  1992年,由余俊武夫婦自編自導的話劇《尋夢》,在澳大利亞民族藝術節(jié)上引起了各民族藝術家的關注?!秾簟凡捎矛F(xiàn)代的導演手法,變換的舞臺格局,抽象的人物形象,讓這臺話劇在澳大利亞主流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就連時任澳大利亞總理基廷都發(fā)來賀電。

  也是在那一年,余俊武看到一些日本籍的年輕藝術家登上悉尼歌劇院的舞臺,這對余俊武的觸動很大,他當時心想,“來年我一定辦一整臺的展示中華文化的節(jié)目,就在悉尼歌劇院來展示。”

  到了第二年,他果然做到了。1993年,由余俊武擔任總導演的大型文藝晚會《中華魂》,帶領一批從大陸移民來的青年藝術家,第一次登上了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

  當晚,臺上的演員和臺下2700名觀眾,共呼吸,同歌唱,心心相印,情系中華。臺上的演員眼睛濕潤,臺下的觀眾淚眼朦朧,這是海外游子們第一次感受到天涯共此時的振奮。

  “朋友們,幾年來我們汗淚淋漓地爬了過來,一步步登上了悉尼歌劇院的紅色地毯,為的是把中華文化的金字塔建立在這里,這是我們的責任,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導演余俊武的聲音回蕩在全體演職人員心中。

  在澳大利亞播種中華文化

  余俊武曾說過,“我們很年輕就離開了祖國,國家把我們培養(yǎng)成人,我們對國家沒有任何的回報;我們現(xiàn)在在海外,從事中華文化的傳承,通過在海外傳播發(fā)揚中國文化,這是我們對祖國最好的回報。”

  1990年,在余俊武的推動下,澳大利亞組織成立了澳華文聯(lián)。他利用一切機會,帶領著從中國來澳訪問演出的專業(yè)藝術家們,走訪穿梭于當?shù)氐娜A人社團,幫助他們排練演出節(jié)目,在提升澳大利亞本地華人藝術家專業(yè)水準的同時,也在中澳兩國人民間,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

  2014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首次提出了在海外組建本土華人藝術團,目的就是為了在當?shù)亓粝履艹D暾归_慰僑活動、弘揚中華文化的藝術團體。

  同年5月,華星藝術團在悉尼正式成立,成為全球首批四個試點之一,余俊武擔任團長。余俊武說:“華星藝術團的‘團’字是一個團結的‘團’,集團的‘團’,就是說華星藝術團要凝聚起有造詣、有能力、有奉獻、有熱情于中華文化在海外推廣的人士。”

  在余俊武眼里,這個藝術團的成立,是欣慰,是收獲,更是對他這些年來,“在探索海外文化發(fā)展之路上”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給予的最大肯定和鼓勵。

  在澳大利亞的這31年來,讓余俊武最值得欣慰的是,他很幸運,也很充實,因為他一直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陶珺)

【責任編輯:謝萍】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