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到底有多好吃?英國女吃貨要為它再寫本書

川菜到底有多好吃?英國女吃貨要為它再寫本書
“腦花溫柔地沉浸在香油和蒜蓉當中……最后,我心一橫、眼一閉,張口就吃了。那口感像奶凍,柔軟綿密,又有很豐富的層次,真是危險的誘惑?!焙茈y想象,這句話竟然出自一個英國人口中。
昨日(9日),畢業(yè)于劍橋大學、后在四川大學交流學習期間愛上川菜、繼而研究中國烹飪及中國飲食文化逾20年的《魚翅與花椒》作者扶霞·鄧洛普現(xiàn)身成都,呈現(xiàn)一個英國女孩“舌尖上的四川美食記憶”。
一個英國女孩,來到中國,吃了些啥,又發(fā)生了什么故事呢?昨日活動開始前,成都商報記者對扶霞進行了采訪,關(guān)于一個英國女孩的四川美食歷險記。
扶霞·鄧洛普在牛津長大,于劍橋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其后在倫敦亞非學院中國研究專業(yè)以優(yōu)異成績獲得碩士學位。
1994年,扶霞在獲得了英國文化協(xié)會獎學金補助后,前往中國四川大學就讀一年;其后又在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接受了三個月的專業(yè)廚師訓練,成為該校第一位外國學生。并著有《四川烹飪》《湘菜譜》《魚翅與花椒》三部作品,其中《魚翅與花椒》不僅是關(guān)于中國菜的故事,也是舌尖上的“尋路中國”。透過扶霞的眼睛,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熟悉的川菜。她的美食著作曾榮獲多項大獎,其中包括四次有“飲食世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
最近,她又在思考寫下一本關(guān)于川菜的書。20年前來到成都,就讓她再也不愿意離開這里。她說,四川人熱情好玩,交往是輕松愜意的,四川風景漂亮,川菜在中國很有名。剛來四川時,是為了學習,并沒要寫書和研究川菜的目的,最后能夠和川菜結(jié)緣,她說:“一切都是緣分?!?/p>
在她眼中,成都的變化是巨大的,曾經(jīng)成都是一個古城,老房子老茶館很有趣,改革開放之后,來中國學習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二十世紀初,她看到的成都就已經(jīng)是非常國際化的都市了,美食方面,有世界各地的菜館,并且這座城市非常包容。她說,現(xiàn)在各行各業(yè)有了新的氣象,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但成都有它特殊的氣氛,不管怎么改變,它的精神還在,不過,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不會做菜,希望大家可以和家里人學習做川菜,將川菜文化傳承下去。
回憶起第一次與四川料理相遇時的神魂顛倒,親眼目睹雞鴨被宰殺時的驚嚇,體驗千變?nèi)f化的刀工,對養(yǎng)生飲食的嘆服……扶霞表示,每一道食物,都是一場冒險,舌尖上的記憶,他鄉(xiāng)里的故鄉(xiāng)。
透過扶霞的眼睛,我們得以用全新的角度來了解熟悉的中國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擁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zhì):川菜的辣帶著一絲絲甜,就像悠閑的四川人,總是帶著甜甜的體貼;湘菜直接又毫無妥協(xié)余地;揚州菜則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溫暖而撫慰人心。
她曾這樣描寫擔擔面:它看上去倒是其貌不揚,一小碗面,加了一勺深色的、松脆的牛肉碎。但只要你拿起筷子,把面拌一拌,就會喚醒鋪在碗底的那些香料。每一根面條都會裹上醬油、紅油、芝麻醬和花椒混合成的調(diào)料,效果實在是石破天驚。入口短短幾秒,你的嘴巴就會著火,你的雙唇會在花椒的猛攻下不停顫抖,你的全身都會散發(fā)著熱氣(天氣熱的時候就會汗流浹背了)。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及第二季總導演陳曉卿表示:“扶霞是我認識的外國人中,最了解中國烹飪的一位。她有著深厚的新聞專業(yè)主義寫作功底,又諳熟中國烹飪的精髓。讀過很多外國人寫的中國食物的書籍,《魚翅與花椒》無疑是最鮮活有趣也是最精準的。帶著好奇心,扶霞在東方的食物叢林探險,對紛繁的風味從陌生到甘之若飴的旅程,讓她發(fā)現(xiàn)了一個神奇的中國,她筆下生動有趣又不乏精準的記述,也讓我們這些本土研究飲食的人受益良多。”
的確,《魚翅與花椒》正是扶霞“在東方的食物叢林探險”后的心路歷程,它用輕松詼諧而又不失深度的語言描繪了這個英國女孩充滿酸甜苦辣的川菜情緣。
扶霞毫不掩飾自己對川菜的喜愛,采訪的最后,她還展示出她為川菜所寫的一句話:讓國外世界更了解和欣賞川菜。 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 圖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