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遺大師把妻女教成了微刻高手 傳承手藝

你在人民公園見過這對“微刻母女”嗎?
非遺大師帶徒弟 老婆女兒都成了微刻高手
微刻,是用刀等工具在載體上(石頭、骨牙、果核、寶玉、頭發(fā)等)刻出微小的字體或線描出一具體畫面,是一種微小精細的雕刻技法。中國微刻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在甲骨上刻下了微小文字。與微雕不同,微刻是凹進去的,有裝飾性但少立體感。
作為成都慢生活的縮影,人民公園是成都人喝茶漫談賞花的首選之地。熙攘間,我們能窺見活力十足的舞蹈老人和恣意開放的鮮花,也能聽見茶碗碰撞的清脆聲和掏耳的叮當聲。
喧囂之中,69歲的劉建英安靜地在鶴鳴茶社一角鉆研微刻技藝。右眼戴著特制放大鏡,以刀代筆,劉建英小心翼翼地在紫袍玉上刻下小如米粒的漢字。
一段佳話
丈夫是微刻名家
把妻女教成了微刻高手
劉建英鉆研微刻技藝已經快20年了。退休前,她是自貢市富順縣的一名小學數(shù)學老師,偶爾也會領著學生做些手工藝品。
劉建英的丈夫,是自貢的微刻名家高君維。高君維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氏手工微刻技藝”的開創(chuàng)者和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高君維的“富順手工微刻技藝”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87歲的高君維封刀已6年,但他始終眷戀著自己的微刻手藝?!拔艺煞蚓驼f,微刻技藝不能就閑在家里了,囑咐我們一定要把這手藝傳承下去。”于是,從前只是忙中偷閑做些微刻的劉建英,自此開始了她的微刻人生。
女兒萬霞大學畢業(yè)后,也走上了微刻之路?!案赣H一直希望我也能做微刻,把微刻手藝傳承下來。正好我在寫字上有些基本功,就和母親一起做微刻了。”如今,萬霞也成為了一名微刻高手。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劉建英一家先后在杜甫草堂、青羊宮和武侯祠等地擺攤展示。去年9月,應人民公園里書法家的邀請,劉建英和萬霞來此展示她們的微刻作品。
一門技藝
刻字小如米粒
光練刀穩(wěn)就花了好幾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微刻技藝呈現(xiàn)出的雖是小如米粒的文字,但其背后,是經時間沉淀后工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術和廣博的歷史認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精細的微刻工具應運而生,再加上顯微鏡和投影等放大設備日漸先進,微刻技術已不再只停留于肉眼操作之中。如今,一件微刻作品的優(yōu)劣,最重要的在于微刻者本身的素質,即是否具備精熟的書法和國畫功底,是否有淵博的學識。
劉建英的微刻作品,幾乎全是古代名家名篇:《將進酒》《龜雖壽》《愛蓮說》……“微刻這門技藝讓我了解了許多古典文學,知道了很多古時候的故事?!痹诳套智?,劉建英和萬霞需對作品做到熟記于心,對作品的書法風格也要了然于胸——微刻家稱其為“手隨心轉”。
一個微刻作品上通常會有上百個字,從前期打磨玉石,到鉆刻上色,再到風干上油,一般需要好幾天的時間。其中的辛苦和寂寞,非匆匆一瞥的過客所能了解。萬霞告訴記者,自己光練刀穩(wěn)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拔⒖淌且婚T既耗體力,也費腦力的工藝?!?/p>
也有創(chuàng)新
女兒“發(fā)明”外語微刻
英文、法語都在嘗試
劉建英在人民公園里擺攤的初衷,是向大眾介紹和宣傳微刻這門非遺技藝,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愛上微刻。在萬霞看來,母親已經實現(xiàn)了她的愿望,來往游客對微刻的關心有時甚至超過了她們的預期?!叭嗣窆珗@里人流量大,還有許多外地游客。在這樣一個開放的地方,過往的人都能欣賞到我們的微刻作品。過去也許他們并不感興趣,但仔細看了以后,會覺得越看越有味道。這個時候,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談到收益,劉建英坦言,平時來攤位上購買的人并不是很多?!爸挥姓嬲矚g的人才愿意為它花錢。”幸運的是,政府每月會資助微刻這樣的非遺項目,幫助她們開展授徒、傳藝、研究和交流等活動。
雖不是極賺錢的行當,劉建英和萬霞依舊沉迷于其中。如今,機器生產代替了許多手工技藝,機器雕刻也層出不窮。然而,劉建英和萬霞依然用雙手一刀一刀刻出中國古典文化。“以前有位女士從西安過來,希望能代理我們的作品,幫我們推銷出去。手工的東西做得很慢,數(shù)量也少,但她希望數(shù)量能再多一些。我告訴她我們達不到這個要求?!?/p>
除了傳承微刻技藝,萬霞也有自己的“發(fā)明”?!坝行┩鈬慰拖M夷軒退麄兛桃痪溆⑽?。我就想到,除了中文刻字,我也可以刻一些中英文結合的唐詩宋詞?!比f霞的雙語微刻作品一直很受歡迎?,F(xiàn)在,她也在嘗試法語等其他語言。 成都商報實習記者 黃伊舲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