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病逝
原標題 斯人駕鶴攜琴去 人間猶聞流泉音
國家級非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謝導秀2月20日病逝
葉碧君、蘇贊
“作育琴壇六十載不辭辛苦,澆開卉苑百千春暫憩道山?!币环芍猩酱髮W澄心琴社書寫的挽聯(lián),道出了國家級非遺嶺南古琴藝術傳承人、嶺南派第八代傳人、嶺南古琴大師謝導秀的一生追求與成就。
2月20日晚,謝導秀病逝于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享年79歲。昨日下午,數(shù)百名弟子、琴友相聚于廣州殯儀館,用琴聲送別這一位將一生奉獻給嶺南古琴的大師。
1960年,謝導秀因專業(yè)調劑與古琴結緣。在與古琴相伴的六十載中,他在打譜、演奏、改編琴曲、古琴斫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不僅與其師楊新倫整理出古琴曲譜《古岡遺譜》,打造嶺南派古琴經(jīng)典教材,還協(xié)助成立廣東古琴研究會,助力古琴研究,扭轉嶺南古琴藝術凋零的局面。此外,他還以弘揚嶺南古琴為己任,以老琴人的堅持,孜孜不倦教書育人,換來了如今的桃李芬芳。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葉碧君、蘇贊
2月20日謝老在醫(yī)院病逝,其家人在家中客廳“寶樹堂”設立靈堂。十多平方米的客廳內,連日來拜祭吊唁的各界人士源源不斷,眾人將香燭高舉至額頭,行叩拜之禮。靈堂旁還放置一張古琴,數(shù)位謝老的弟子相繼奏琴,琴樂不斷。
“發(fā)揚古琴是老師的心愿,也是我們日后該做的事?!钡茏觿⒐P華說,過去在寶樹堂,謝老師認真指導我們彈琴,現(xiàn)在我們以琴聲相送,希望老師一路走好。
謝老的夫人黃惠芳看起來有些疲倦。她告訴記者,謝老臨終前仍心心念念著古琴?!八M约耗苡肋h傳承和發(fā)揚古琴,只可惜身體不好,只能中途離場,這是他的遺憾。”
昨日下午2時半,謝老的追悼會在廣州殯儀館舉行,現(xiàn)場琴聲作伴,數(shù)百人到場作別恩師。
“誤”入古琴道 琴癡勤打譜
1960年,謝導秀憑拉高胡考入廣州音樂??茖W校(今為星海音樂學院),卻因專業(yè)調劑的安排,學習了古琴。
起初,面對沒琴、沒教室的學習條件,謝導秀十分悲觀,但仍咬牙堅持。他曾為了準備首屆羊城音樂花會,排練時將手指頭磨破,染紅了琴弦。
畢業(yè)后,謝導秀成為了一名中學音樂教師。但是,此后的十多年,工作和生活上的瑣事讓他不得不暫別古琴。
1976年,為挽救日漸式微的嶺南古琴藝術,謝導秀和其老師楊新倫開始四處搜集和整理南宋時期遺留在廣東新會縣的古琴曲譜《古岡遺譜》,耗時4年整理、記錄和編印成冊,成為現(xiàn)今嶺南派古琴教材。
為了進一步搶救古琴音樂遺產,依托于1980年成立的廣東古琴音樂會,謝導秀一頭扎進艱苦的打譜工作,將只記錄音高和彈奏手法的古代琴譜“翻譯”為現(xiàn)代樂曲。
因難度高、涉及學科知識多,打譜一度被認為是無法產生經(jīng)濟效益的琴樂活動,僅剩極少數(shù)琴家還甘之如飴,謝導秀就是其中一人,多年來陸續(xù)完成《雙鶴聽泉》《離騷》《春山杜鵑》《水東游》等古琴曲的打譜研究。
帶病辦雅集 延續(xù)古琴脈
1990年,謝導秀接任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在文德路省文聯(lián)舊址開展研究會的日常琴務工作,組織定期雅集,以方便琴人交流琴藝心得。不過,由于當時嶺南古琴藝術不受重視,研究會的發(fā)展之路可謂艱苦卓著,建會之初只有7名會員,且同出師門楊新倫,每月一次的雅集,師徒數(shù)人撫琴輕嘆,倍感落寞。
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期,古琴研究會又面臨經(jīng)費、場地、編制等各種問題,一度被迫解散。謝導秀深知,組織雅集是延續(xù)琴脈的重要方式,他竭盡所能從中周旋,數(shù)次解圍場地經(jīng)費枯竭等問題,但仍舉步維艱。
直到1999年海珠區(qū)博物館成立,在區(qū)文聯(lián)等機構合力促成下,海珠區(qū)博物館開始無償為研究會提供活動場地,研究會重新恢復正常運作。2004年,廣東省音協(xié)正式批準恢復廣東古琴研究會,海珠區(qū)博物館才成為研究會的固定活動基地。
陪伴著研究會發(fā)展的心酸與操勞,讓他十分珍惜雅集每一次的舉辦,從不缺席。2013年10月,堅持了30余年的廣東古琴研究會雅集如期舉行,不同的是活動開始良久,謝導秀才在老伴的陪伴下,坐著輪椅“姍姍來遲”。原來,因為中風,他已在醫(yī)院臥床59天,清醒后,執(zhí)意來到現(xiàn)場,用有點含糊不清的話語為弟子點撥迷津,樹前行明燈。
傳承又創(chuàng)新 琴學多建樹
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嶺南派)代表性傳承人、嶺南派第八代傳人、前廣東古琴研究會會長、廣州市嶺南古琴藝術研究所榮譽所長、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謝導秀獲得的眾多榮譽與稱號,無一不植根于他在演奏、打譜、改編琴曲、研制新琴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謝導秀的琴聲就傳遍大江南北。例如1983年,他在第二屆全國古琴打譜會上的琴簫合奏《碧澗流泉》被選為優(yōu)秀節(jié)目,在全國政協(xié)禮堂演出,還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制作錄音全球播出。
在聲名鵲起的同時,謝導秀還深入研究傳統(tǒng)古譜的打譜方法,完成《離騷》《春山杜鵑》《水東游》等古琴曲打譜工作,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添磚加瓦”。
在謝導秀看來,打譜前要了解琴曲的歷史和創(chuàng)作背景,揣摩琴曲意境的過程中按譜索彈,然后對不同譜本的同名曲進行比對參照,通過不斷習彈,才能“打”好古曲。
勇于探索的謝導秀還不斷為古琴添加“搭檔”,改編琴曲,豐富古琴的表現(xiàn)形式。
上世紀90年后期,人們熟知的古琴“搭檔”一般是蕭和古箏,謝導秀創(chuàng)新性地引入笛子、鋼琴等中西樂器,嘗試讓琴笛合奏《平湖秋月》,鋼琴、古琴和洞簫演繹《鳳求凰》,用古箏、中阮、琵琶、簫等樂器配合古琴演奏傳統(tǒng)獨奏琴曲《關山月》《陽關三疊》等,甚至用古琴為流行歌曲、客家山歌伴奏……種種嘗試都得到觀眾的認可,也進一步提升了古琴的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傳承古琴演奏藝術的同時,謝導秀還研究古琴的研制,親自斫制與監(jiān)制的古琴不下三十張,其中不乏形制精美、聲音圓潤通透的佳品。
弟子逾千人 大師無“獨奏”
在不斷取得琴學建樹的同時,如何弘揚嶺南古琴文化成為謝導秀心頭的牽掛。
20世紀70年代末,全廣州會彈古琴的不過數(shù)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謝導秀開始收授門徒。2000年后,退休的謝導秀更全身心投入與古琴相關的事業(yè)中。在弟子的印象中,謝導秀收徒不設門檻,無論新生或舊徒,富貴或平凡,都會悉心教導。
同年,當聽說云南昆明散落有《悟雪山房琴譜》的清抄本時,他立即帶著數(shù)名學生趕赴云南尋訪,最終背回六大本的影印本。在他看來,這本古琴譜的刊印,標志著嶺南琴派成熟和確立,因此將古琴譜大量復制和散發(fā),毫無保留地予以傳授。
自2003年起,他先后在廣州大佛寺、中山大學哲學系、廣州城市職業(yè)學院國學院等開設公益古琴班;2008年春節(jié)前后,他把自己名為“寶樹堂”的居室改造為課室,方便弟子們學習,切磋琴藝……
遙想當年,嶺南古琴藝術瀕臨失傳,但時至今日,古琴藝術廣為人知,僅僅是謝導秀的入室弟子就有百余人,授課徒弟數(shù)百人,再加上弟子的弟子,桃李共逾千人,分布在全國各地以及新加坡、日本等地。
斯人已逝,琴音永存。凡此種種,或許都是謝導秀以自己“導秀”之名,寫下的最好注解,他以始終不變的琴心,維系著更多人與古琴的聯(lián)系,終其一生為古琴的傳承殫精竭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