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jié)賽龍舟 龍船習俗有講究
龍船禮 有講究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
起龍 “四月八,龍船透底挖”
“四月八,龍船透底挖”,“起龍”的時間,一定要在農歷四月初八以后。起龍船,顧名思義就是把龍舟從藏龍舟的涌底或池塘抬出來。因為傳統(tǒng)龍船一般用坤甸木等密度較大的木料制成,陽光暴曬下會爆裂,因此要用濕滑的河泥包裹珍藏。
龍船“起來”后,首先是清洗淤泥,檢查船身是否有爆裂或變形,然后再“緊龍筋”,使船身更為硬朗,接下來是上油。不過,此時的龍船還不能真正稱之為“龍船”,因為龍頭、龍尾還在祠堂里供奉著,要通過“請龍”儀式,讓龍頭、龍尾和“龍身”會合,并把鑼鼓、彩旗、羅傘一一放好。
采青 彩球掛龍頭討個好彩頭
“起龍”之后,因為龍船“沉睡”了一年,要辦一個儀式讓龍船“神清氣爽”,所以第二個儀式就是“采青”。
這個儀式往往在農歷四月廿八日前后進行,龍船出水后擇吉日請龍船扒到禾田旁邊,采一把青苗進行拜祭儀式。采青儀式前,還要采摘新鮮的龍眼葉、柏枝等祭祀品,龍眼葉代表生猛旺盛,柏枝代表常青。然后將紅布扎成的彩球掛在龍頭上,討個好彩頭。完成采青就可以正式扒龍船了。
招景 龍船以擂鑼相互行禮
觀看龍船景,鑼鼓震耳的熱鬧背后,也藏著種種禮數(shù)。龍船相互行禮的方式稱為“擂鑼”,若龍船在江河上相遇,雙方的鑼鼓手會密密地打擊鑼鼓,互相來往劃個兩三個來回才分道揚鑣,以示友好。來“趁景”龍船扒到村口要擂鑼打招呼,作為主人家的村子,則必須在岸上安排一人擂鑼回應。龍船扒過兩個來回后,主人家會上船捂鼓,表示請客船上岸飲茶吃餅。但龍船要扒第三個來回才能上岸。客船離開,同樣要扒上三個來回,主船也要相隨,把客船送到涌口。
藏龍 龍身潛塘泥 越養(yǎng)越黑亮
端午龍船節(jié)一般從農歷五月初一到五月初十,最長也不過到農歷五月十五。一般從初十到十五,各村的龍船就陸續(xù)偃旗息鼓,將龍船埋在河涌或明或暗的近岸泥地里,即藏龍。龍船的船頭、船尾和船身是分開保存的,船身一般是藏在水里(河道的泥下),龍頭、龍尾則供奉在祠堂里。
藏龍船是在河道里先用沙包圍成一個龍船坳,將龍船推進去,拿沙包封住外面,在坳里面插幾根竹子,再把龍船上的活動塞撥開讓船身沉入水中,也有的用沙包壓沉龍船將其藏于水底,以前龍舟的船身多藏放在河塘的淤泥中,以防干裂。也有一說,最好的藏龍地點是柱樹下,并且一定要是岸邊多樹的地方,這樣落葉才會多,泥土中的養(yǎng)分也會更多。
龍船飯 大頭菜下飯辣椒祛濕
龍船飯是龍船文化的重要一環(huán),端午期間,每每劃完龍舟,都會組織在一起吃龍船飯,對于村民來說,龍船飯寓意一種好意頭。
過去,龍船飯主要由村中婦女準備,菜色也相對簡單,大頭菜、辣椒、節(jié)瓜、豬肉、魚等。龍舟菜的特點是味道濃郁,“口味較重”。因為劃龍船運動量大,出汗多,“扒仔”需要迅速補充鹽分,也需要下飯菜增強食欲保證能量攝取,辣椒則可以祛除“扒仔”身上的水濕氣。近年,不少村落的龍船飯聘請餐飲公司代勞,菜色也越來越豐富。
除了扒龍船的人以外,村中上下老少都可以到祠堂領取龍船飯。拿了一定分量的龍船飯,回家跟大鍋飯煮在一起,讓全家人都沾沾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