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文物回歸之路 從1949到2019(2)
從英國追索3000余件文物
1995年3月,英國倫敦警方截獲了兩批走私文物藝術品,其中包括大量疑似源自中國的文物。獲悉相關情況后,中國國家文物局緊急派員赴英國開展文物鑒別認定,確認了其中3400余件為中國流失文物,并正式向英國政府提出文物返還要求。
對于這起文物走私案件,英國警方積極主張刑事立案,但是英國皇家檢察院以文物走私發(fā)生地不在英國為由,決定不予起訴。隨后,走私嫌疑人提起民事訴訟。倫敦地方法庭經(jīng)過初步審理,決定將查扣文物判還走私嫌疑人。為應對不利局面,中國國家文物局將案件移交英國上訴法院,迫使地方法院凍結涉案文物。最后,在強大的司法與國際輿論壓力下,涉案嫌疑人很快表達了庭外和解的意愿。
經(jīng)過為期一年的艱難談判,1998年1月,走私嫌疑人終于承認這批文物的所有權歸屬中國,同意將其歸還。同年3月,這批珍貴流失文物終于回到祖國懷抱。
從英國追回的3000余件文物是目前我國最大規(guī)模的流失文物追索,在此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協(xié)商談判、執(zhí)法合作、司法訴訟相結合的追索模式,對日后的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義。
從美國追索王處直墓浮雕石刻
1994年6月,河北省曲陽縣的王處直墓遭盜掘,被盜文物幾經(jīng)轉賣,流失海外。2000年2月,我國學者在美國偶然發(fā)現(xiàn)某拍賣行即將拍賣疑似王處直墓被盜浮雕武士石刻的重要線索,隨即將消息傳回國內。經(jīng)河北省文物局研究確認,相關拍品確系王處直墓甬道處兩塊浮雕之一,國家文物局立即啟動文物追索工作。
2000年3月,中國國家文物局照會美國駐華使館,要求美方中止拍賣并返還流失文物,美國政府也對此表達了積極的合作態(tài)度。同年3月21日,美國紐約州南區(qū)地方法院做出要求相關機構中止拍賣的決定,并下達民事沒收令,授權海關部門將文物扣押沒收。2001年3月,在經(jīng)歷一年審判后,該法院做出返還文物的最終裁決。2001年5月26日,這塊浮雕武士石刻回歸中國。美國著名收藏家安思遠通過媒體報道了解相關情況后,主動將自己收藏的另一塊武士浮雕石刻無償返還中國。
王處直墓武士浮雕石刻的回歸,是我國首次成功叫停國際流失文物商業(yè)拍賣,開辟了中美兩個大國之間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合作的先河。富有傳奇性的浮雕武士合璧歸來,顯示了國際社會對中國流失文物追索工作日益深入的理解與支持。

龍門石窟石刻佛像回歸
20世紀初,中國古代佛教雕塑藝術寶藏龍門石窟遭到嚴重破壞與盜鑿,無數(shù)精美造像流失海外。古陽洞、蓮花洞、火頂洞、萬佛洞、看經(jīng)寺等遭到的破壞尤為嚴重,很多石窟的佛雕長期“身首異處”。其中,看經(jīng)寺浮雕羅漢像在20世紀30年代被盜后,曾現(xiàn)身歐美拍賣會上,后被捐贈給加拿大國家美術館收藏。2001年4月,經(jīng)過中加雙方友好協(xié)商,加拿大國家美術館在充分了解浮雕羅漢像被盜的背景及其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后,決定將文物無償返還中國。這是我國政府首次促成國外重要文物收藏機構退藏并返還流失文物,為解決歷史流失文物追索難題進行了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探索。
看經(jīng)寺浮雕羅漢像的回歸,開啟了龍門石窟被盜佛像回歸的序幕。2004年至2005年,經(jīng)過嚴密的專家論證以及龍門石窟研究院的研究確認,國家文物局搶救征集了包括古陽洞高樹龕北魏釋迦牟尼佛首、火頂洞觀音菩薩頭像在內的7件龍門石窟佛教造像,于2005年10月在龍門石窟舉辦流失海外龍門石窟回歸慶典。
龍門石窟是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規(guī)模和最為優(yōu)秀的造型藝術,代表著中國石刻藝術的高峰。龍門石窟流失文物的回歸,為恢復這一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和世界遺產的完整性作出了重要貢獻。

秦公遺址金飾片回歸
上世紀90年代初,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多次被盜掘,大量珍貴文物被轉賣走私至海外。其中部分金飾片被法國企業(yè)家弗朗索瓦·皮諾和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獲得,并捐贈法國吉美博物館。數(shù)年中,中國國家文物局多次通過不同渠道向法國政府和吉美博物館提出返還要求,積極謀求文物回歸。由于吉美博物館館藏文物屬于公共物品,且法國 國內法規(guī)定“公共物品不可轉讓”,文物返還面臨著重大法律障礙。
經(jīng)過反復磋商談判,中法雙方最終找到了妥善的解決方法:金飾片原捐贈人皮諾和戴迪安分別與法國政府解除捐贈協(xié)議,使之退出國家館藏,再由二人將文物返還中國。2015年4月,皮諾將4件鷙鳥形金飾片交還給中國駐法大使翟雋。同年,戴迪安兩次赴北京,將52件不同形制的金飾片交還給中國國家文物局。
大堡子山秦公遺址金飾片的返還,是中法兩國政府與友好人士通過創(chuàng)新機制、突破文物所在國現(xiàn)有法律障礙的方式實現(xiàn)文物返還的典范,開辟了文物追索的新路徑。
此外,2011年,收藏家郭炎也將其自境外獲得的2件鷙鳥形金飾片和1套金鎧甲片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從英國追索青銅虎鎣
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文物,原為圓明園舊藏。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洗劫圓明園,其中青銅虎鎣被英國海軍軍官哈利·埃文斯掠走帶回英國。
2018年3月,圓明園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引發(fā)我國各界強烈反響,深深牽動著國內民眾和愛國華僑華人的心弦。獲知虎鎣下落后,國家文物局在第一時間開展信息收集、協(xié)商談判、協(xié)調聯(lián)動、宣傳引導等多方面工作,綜合運用外交、商業(yè)、輿論等多種途徑,積極推動青銅虎鎣返還。2018年4月底,青銅虎鎣境外買家表示愿將文物捐贈給中國國家文物局。2018年9月21日,國家文物局代表團在中國駐英國使館舉辦虎鎣捐贈接收儀式。2018年12月,青銅虎鎣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青銅虎鎣的回歸,根源于中國人民對祖國文化遺產始終不渝的熱愛、百折不撓的守護,凝結著政府、收藏機構、行業(yè)組織、媒體與各界友好人士共同不懈的努力;既說明了流失文物歸還原屬國的觀點已深入人心,同時也反映了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的艱巨性與復雜性。

美國兩次返還文物
2014年,美國國土安全部移民與海關執(zhí)法局在紐約、克利夫蘭和邁阿密等地發(fā)現(xiàn)了走私入境的22件中國文物和1件古生物化石。美國法院裁決沒收文物,并最終判決文物歸屬中國所有。隨后,中美雙方文物、司法、海關等部門立即就文物返還事宜開展緊密合作。201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作為此次訪問的重要成果,中美兩國政府宣布將根據(jù)2009年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美利堅合眾國政府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共同實現(xiàn)上述文物和古生物化石的返還。2015年12月10日,流失文物交接儀式在中國駐美使館舉行。
2014年4月,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印第安納波利斯分局查獲大量各國走私至美國的文物藝術品。中國國家文物局在獲得相關信息后,先后多次組織專家開展鑒定研究,對確認為中國的文物藝術品向美方提出聲索要求。經(jīng)過中美雙方近5年的共同努力,2018年11月,美方正式?jīng)Q定將這批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2019年2月28日,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交接儀式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此次返還系中美兩國簽署限制進口中國文物政府間諒解備忘錄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中國流失文物返還。
美國兩次返還的中國流失文物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藝術的實物資料,承載著古代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俗等歷史信息。
意大利返還文物
2007年,意大利文物憲兵在其國內文物市場查獲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隨即啟動國內司法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在獲知相關信息后,立即與意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對接和啟動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多次組織專家鑒定研究,向意方提供詳實的文物鑒定意見和法律依據(jù)報告,并通過外交渠道向意大利政府正式提出文物返還要求。
2014年,意大利法院做出有利于中方的判決,但由于其他利益相關方的上訴,判決未能執(zhí)行。2019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終判決將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2019年3月23日,中意兩國代表在意大利羅馬交換了796件(套)文物返還證書。4月1日至7日,國家文物局派出工作組,赴意完成文物清點、交接、核查和運輸工作。2019年4月10日,滿載著意大利返還的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的航班抵京,歷經(jīng)12年的漫長追索,這批文物藝術品最終重回祖國懷抱。
796件(套)文物藝術品中,豐富多樣的新石器彩陶為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提供了重要實證;數(shù)量眾多的漢代、唐代和明代陶俑是了解當時人民物質精神生活的實物見證。這次追索是中意兩個文化遺產大國為打擊文物販運、促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合作貢獻的新范例。
從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2019年3月初,中國國家文物局獲悉,日本某拍賣行擬拍賣疑似我國流失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立即組織專家團隊對青銅組器進行研究,確認其為近期湖北曾國墓葬被盜掘后非法出境的文物,并隨即會同公安部門通過刑事與外交渠道共同開展追索。
3月9日,國家文物局正式照會日本駐華使館,要求日本政府依據(jù)相關國際公約規(guī)定,返還我國流失文物。同日,日本拍賣企業(yè)公開聲明撤拍青銅組器。隨后,中日兩國政府代表共同約見拍賣企業(yè)代表,公安機關緊鑼密鼓推動文物盜掘走私犯罪調查,最終促成青銅組器拍賣委托人將文物無償上交國家。8月,國家文物局、公安部組成聯(lián)合工作組赴日,完成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接收工作。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為春秋時期曾國高等貴族克父所鑄,包括鼎、簋、壺、甗、霝、盨六大類共8件,品類豐富、鑄造精致、保存完整,每件青銅器均有銘文,共計330字,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信息。這些文物對于研究春秋時期歷史文化、曾國宗法世系以及青銅器斷代與鑄造工藝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此次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成功追索,是我國依據(jù)相關國際公約,在日本政府的配合協(xié)助下,實現(xiàn)的流失日本文物的回歸,具有重要開創(chuàng)意義。
(本版文字由本報記者劉修兵撰寫,圖片由本報記者陳曦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