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炎帝陵 海內外同胞僑胞尋根問祖的人文勝地

2019年10月10日 10:01   來源:人民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炎帝陵 海內外同胞僑胞尋根問祖的人文勝地

  古往今來,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兒女以“炎黃子孫”自稱。據史籍記載、民間傳說及考古發(fā)掘印證:炎帝位南方,又稱赤帝,是長江文明發(fā)祥的標志和代表,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者。

  1994年4月,國務院批準將湖南省株洲市酃縣改名為炎陵縣。分別以炎帝陵和黃帝陵命名的縣——南有炎陵,北有黃陵,充分表達“炎黃子孫,不忘始祖”的深情。

  為了讓炎帝陵承擔起傳承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的使命,近年來,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積極推動,籌集建設資金2.6億余元,募捐名家字畫400余幅,其中來自海內外團體和個人捐贈金額7400余萬元,投入炎帝陵保護建設。炎帝陵陵園功能日臻完善,文化內涵日臻豐富。

  現在的炎帝陵風景名勝區(qū)總體規(guī)劃面積122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qū)5平方公里,核心景區(qū)沿南北中軸線,依次由華夏廣場、神農園、圣德林、五谷圖騰柱、九鼎九簋、公祭廣場、神農大殿、午門廣場、陵殿、碑亭、墓冢、御碑園、皇山碑林、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等50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構成一個“炎帝神農文化大觀園”。

  湖南這些年來對炎帝文化研究作出了很多努力。湖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湖南省神農炎帝文化研究會、株洲市神農炎帝研究會、炎陵縣炎帝文化研究會等研究單位先后成立,并多次舉辦炎帝文化研討活動,出版了一批頗有價值的炎帝文化學術專著與文藝作品。1993年中國湖南株洲炎帝文化學術研討會是湖南第一次舉辦的有關炎帝文化專題的學術研討會。1999年10月,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洲工學院主辦“稻作農業(yè)起源與炎帝文化暨第三屆農業(yè)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年10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黃帝陵基金會、炎帝陵基金會、株洲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炎帝陵基金會承辦了“炎黃精神與和諧文化”炎黃文化學術研討會。2014年10月,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湖南神農炎帝研究會承辦了第二屆“中部六省炎黃文化論壇”。

  2013年開始,炎帝陵基金會響應株洲市委、市政府關于“做好炎帝文化文章”的號召,先后聯合湖南工業(yè)大學、株洲市委黨校以及數所中小學校作為“炎帝文化進校園”實驗學校進行試點,組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目前,各試點校均已取得階段性成效。株洲市正在把“炎帝文化進校園”工作打造成一張炎帝文化宣傳與株洲教育相結合的特色名片。

  不忘始祖祭祀傳承

  炎帝陵內保存有歷代碑碣,一類是祭祀碑,詳細記錄著歷朝歷代的先人祭拜炎帝的情況;另一類是記事碑,主要記述的是歷朝歷代對炎帝陵的修葺?,F代的記事碑也以記述炎帝陵修復建設為主,如1940年薛岳《重修炎帝陵碑》、198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重修炎帝陵碑記》、2015年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神農園記》等。

  炎帝陵的祭祀活動至今已形成一整套既定程序,即“祭典”。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獲評“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根親文化盛事”。

  自1988年炎帝陵修復工程竣工以來,株洲炎陵縣炎帝陵舉辦各類文化和祭典活動5000余場次,累計接待1500余萬人次,吸引眾多港澳臺同胞和海內外華僑華人前來謁祖尋根,其中接待華僑華人及國際友人超90余萬人次。

  致力建成中華民族人文勝地

  為了回應海內外同胞僑胞的期盼和關切,國家各相關部門、湖南省及炎帝陵所在地株洲市高度重視炎帝陵的保護、規(guī)劃和建設工作,致力把炎帝陵建成中華民族的人文勝地、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湖南開放的亮麗窗口、株洲旅游的產業(yè)龍頭。

  1986年6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啟動炎帝陵殿修復工程,由株洲市修復炎帝陵籌備委員會主持修復,于1988年10月竣工。1994年,湖南省專門為炎帝陵保護建設成立炎帝陵基金會,基金會以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宗旨,加強與海內外華人友好團體、企事業(yè)單位和個人的聯系,為組織制定炎帝陵景區(qū)整體規(guī)劃、整修建設和保護炎帝陵籌集資金,同時開展對炎帝、炎帝陵的宣傳和炎帝文化的研究、交流活動。

  從2000年起,按照炎帝陵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總體規(guī)劃,炎帝陵基金會具體組織實施了炎帝陵公祭區(qū)、圣德林、福林、神農園的建設。至此,炎帝陵謁陵、祭祀、緬懷三大功能區(qū)的建設日臻完善。

  現在的炎帝陵洣水環(huán)流,古樹參天,景色秀麗,莊嚴肅穆的炎帝陵宮殿、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與秀美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讓整個炎帝陵景區(qū)更加幽靜秀麗、蔚為壯觀。

  作為中華農耕文明發(fā)祥地標的炎帝陵,如今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華全國歸國華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社會實踐教學基地、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湖南省新“瀟湘八景”之一、湖南省“十大文化地標”之一。

  旅游開發(fā)助力脫貧

  隨著炎帝陵舉行修繕后的首次公祭典禮,文化旅游業(yè)開始起步并蓬勃發(fā)展,為炎陵縣第三產業(yè)和整體經濟社會發(fā)展注入了新動力,也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在著力打造以炎陵縣城為核心,串聯境內核心旅游資源,打造祭祖祈福、養(yǎng)生度假、紅色旅游“一心一環(huán)三大板塊”產業(yè)規(guī)劃下,炎陵縣逐步成為尋根祭祖、紅色教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神農谷石頭彩繪、紅軍標語博物館尋找記憶……炎陵縣推出的“體驗旅游+新玩法”受到了游客的熱捧。每逢節(jié)假日來臨,炎陵縣大院農場、密花休閑山莊等鄉(xiāng)村旅游點都是車水馬龍。

  當地39個全國鄉(xiāng)村旅游扶貧重點村、48家休閑山莊、412家農家樂通過加速發(fā)展,幫助5600名群眾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其中貧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1.8萬元。2018年,炎陵縣接待游客600多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53.2億元。2018年8月,炎陵縣宣布脫貧摘帽。

  炎帝陵正以其文化張力日益成為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標、炎黃子孫的情感紐帶、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數據來源:湖南省炎帝陵基金會

【責任編輯:韓輝】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