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湖北武漢新增9個省級非遺項目

2020年06月12日 09:30   來源:長江日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武漢新增9個省級非遺項目

  近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武漢剪紙、武漢玉雕、傳統(tǒng)青銅打擊樂器(編鐘)鑄制技藝、孔子問津傳說、武漢童謠、武漢劇裝戲具制作技藝、漢鑼制作技藝、黃陂三鮮制作技藝、四季美湯包制作技藝等9個項目上榜,令武漢擁有的省級非遺項目增至72項。

  這些項目,有的反映了武漢源遠流長、深厚博大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有的具有鮮明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體現(xiàn)了漢派文化博采眾長、多元開放的特點。

  項目簡介

  武漢剪紙:

  清末光緒年間,著名雕花藝人蔣傳德遷居漢口寶善堂制作木版年畫,兼營雕剪花樣,傳藝授徒?!稘h口小志》曾記載漢派剪紙是“刻翠鏤花,裁云綴鳥,極為斗工爭巧”,形象地描寫了漢派剪紙破刀工整、構圖豐滿、線條流暢、疏密有致,善用適形構圖和點題文字來表達內容,獨具俊秀而優(yōu)美的風格。

  20世紀70年代,武漢先后出現(xiàn)了劉士標、何紅一、沈松柏等一批剪紙高手,剪紙工藝遍及三鎮(zhèn)。同時以劉士標、牛志忠、江先孝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剪紙藝術愛好者,首開工業(yè)剪紙先河,用剪紙這一藝術形式反映著自己對當時社會和生活的感受,探索出民族化和現(xiàn)代化相結合的創(chuàng)意發(fā)展之路。

  青山區(qū)作為“武漢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于2014年設立“民間藝術傳習中心”,并對外開放傳承“武漢剪紙”。

  武漢玉雕:

  依托湖北本地豐富的綠松石礦藏,近代武漢玉雕興起于清代咸豐年間的“舒太興”“袁復興”和民國初年“鄭天?!钡壤献痔枺駠鴷r期武漢玉雕作坊(玉器鋪)達數十家。經過20世紀50年代初期手工業(yè)社會主義改造,武漢玉雕老字號藝人進入國營武漢百花雕刻廠玉雕組,傳藝授徒。半個多世紀以來,武漢玉雕工藝經歷從最初的民間傳承到國家體制內傳承,再到散落民間藝人的自覺傳承。

  武漢玉雕承南方玉雕傳統(tǒng)工藝特點,又于20世紀50年代融入北京傳統(tǒng)玉雕工藝風格,形成后期武漢玉雕南北風格兼收并蓄的特點。武漢玉雕以圓雕人物擺件居多,在雕刻上藝人以刀代筆,講究刀位,并且對行刀的深淺、寬窄,刀勢的氣脈連貫和沉浮利鈍都非常講究。

  傳統(tǒng)青銅打擊樂器(編鐘)鑄制技藝:

  1978年,湖北出土了65件(套)曾侯乙編鐘。1980年,武漢機械工藝研究所(公司前稱)周孫祿、陸仲生等一批有鑄造和樂器鑄制基礎的工程師,參加了編鐘復制項目,并獲文化部“重要貢獻獎”。

  1984年后,研究所成立了編鐘研究室,從合金材料研究、模擬“陶范法”“失蠟法”鑄造編鐘形體、效仿古人用手工磨礪鐘體內壁嘗試調音開始,經過探索、改良,又用涂敷漿砂陶瓷型精密鑄造工藝鑄造編鐘的形體、用半手工打磨和科學儀器檢測等方法來確保編鐘的樂音質量。上百套復、仿青銅編鐘相繼面世。

  孔子問津傳說: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孔子問津傳說”,后進入民間口頭傳說,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成為中國著名人物傳說。

  傳說講述的主要情節(jié)是:孔子率弟子尋訪列國傳播仁愛德政思想,途經新洲舊街時遇河迷路,便讓子路詢問兩位隱士渡口在哪,反遭隱士嘲諷??鬃涌朔щy,在此地住下講學,表達自己問道尋道的決心與信念。

  新洲曾出土“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的石碑。孕育元、明、清三代鄂東文人的問津書院,不僅有碩學鴻儒講學,也將孔子“問津精神”發(fā)揚光大。

  武漢童謠:

  武漢童謠,主要指流傳于武漢中心城區(qū)以及江夏、蔡甸、黃陂、新洲等新城區(qū)的以各種形式傳承至今的民間童謠。

  武漢童謠全部用地方方言念唱、流傳,分為七大類,即“游戲謠、成長謠、教誨謠、寄托謠、滑稽謠、社會謠、練語謠”等。其中“游戲謠”涉及到的武漢傳統(tǒng)兒童游戲有“跳橡皮筋、跳繩子、打麻城、躲貓、猜中指”等70余種;“社會謠”則幾乎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時政、民生、文化、歷史、教育、民情、風土、物候、特色飲食、地方物產等;“練語謠”包括思維訓練、語言訓練、能力訓練、智力訓練等,有“趁韻歌、繞口令、謎語謠”等。

  武漢童謠朗朗上口,可誦可詠,可賞可玩,具有教化功能,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而且有著濃郁的時代印跡和鮮明的地方特征,是湖北、武漢本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武漢劇裝戲具制作技藝:

  湖北戲衣及戲曲用具的款式、圖案、色彩及工藝制作極富荊楚民俗文化風格,生產歷史悠久,可上溯到明朝中末期,與聞名華夏的“皮黃”腔——漢劇的發(fā)端并列。明清期間,以武漢、荊州為代表的湖北地區(qū)劇裝戲具行業(yè)發(fā)展更盛,其產品用料考究,有軟緞、絲綢等。制作工藝復雜,式樣繁多,品種有285種,加改良品種達500多種,以獨具傳統(tǒng)特色技藝的品質形象獨樹一幟。

  武漢劇裝戲具制作以一件一制的方式手工制作,而刺繡、成合、縫制由于色彩、規(guī)格不一,每件均需道道把關。各種圖案的選用沿襲了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法和文化元素,刺繡色彩更顯出荊楚地區(qū)具有色調濃艷、華麗多彩、極富裝飾性的特色。

  漢鑼制作技藝:

  清道光初年,山西長治人在漢口長堤街開設制鑼作坊,黃陂東鄉(xiāng)人王家重師從長治人學制鑼技藝。制鑼技藝幾經傳承,從1914年高青庵創(chuàng)辦“高洪泰”鑼廠,到“高洪泰”鑼廠與“周福大”鑼廠合并為武漢鑼廠,再到王長海于1984年在甘棠鋪創(chuàng)建黃陂甘棠高家河鑼廠。

  武漢海平樂器制造有限公司是漢鑼制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其生產的銅響樂器(銅鑼),主要由手工制作,各類產品規(guī)格、音質音量有嚴格的標準要求,靠八道工序嚴格把關。如制鑼的最后一道定音工序,就是由掌作技師經過反復多次敲打,憑聽覺和經驗,最后一錘落下完成定音,故有“千錘打鑼、一錘定音”之說法。

  黃陂三鮮制作技藝:

  黃陂三鮮,即:魚丸、肉丸、肉糕之簡稱,又稱黃陂三合、三大件。自寶慶樓黃庭禎創(chuàng)制以來,100多年經四代人的傳承,至今,制作的方法不變,鮮美的味道不變,依然是百姓餐桌上的傳統(tǒng)美味佳肴,靠的是口傳心授,家族以及師徒的代代相傳。

  其特點是用本地最普通的食材,做出最傳統(tǒng)的美味佳肴。用本地塘堰養(yǎng)的魚制作魚丸,色彩白嫩有彈性,狀如玉珠,手壓成餅,手松還珠,入口清香松脆;用本土家養(yǎng)土豬的肥瘦搭配的豬肉配上魚紅制作的肉丸,彈韌有度,色彩黃亮,入口酥軟香醇;用肥重瘦輕的鮮豬肉和魚肉制作的肉糕,刀切成片不碎,筷夾閃晃不斷,味道似魚似肉,口感松軟香美。

  四季美湯包制作技藝:

  武漢四季美湯包繼承了我國的包子制作技藝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將發(fā)源于南方的湯包品種移植到湖北武漢,并針對湖北人口味作出了工藝和配料的調整。

  四季美湯包制作技藝經徐大寬、鐘生楚、徐家瑩、余文珍等四代傳承人的傳承發(fā)展,總結出湯包制作技藝的特征:“面熟堿準水適當,節(jié)準量足個一樣,邊薄中厚搟圓形,餡子挑在皮中心,花細均勻鯽魚嘴,輕拿輕放要擺正,火候時間掌握準?!痹谫|地上具有皮薄、餡嫩、湯鮮、味美的特點。在外形上具有花勻,湯包口有18~22個褶,呈鯽魚嘴的特點,使色、香、味、形方面臻于完美。讓武漢四季美湯包成為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開封“第一樓”、揚州“富春湯包”齊名的四大名包之一。

【責任編輯:陸春艷】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