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黃河文化帶遺產“珍珠”閃耀

2020年08月31日 09:3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隨著黃河文化遺產系統(tǒng)保護工程的開展,多角度、多層次的文化與自然遺產與景觀價值也開始被重新提取并孕育著全新的活力。

  黃河文化帶遺產“珍珠”閃耀

  萬金紅

  黃河太長,可看的太多,很難一次就走遍。

  八月正值酷暑。我先來到甘肅省景泰縣,尋訪黃河石林;再去看了尚未引人駐足的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考察水利遺產保護。隨后,驅車600公里進入雪域高原,來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一定要實地看看黃河源以及那里的黃河文化展示情況。

  多樣的水利遺產和水利文化景觀構成了黃河文化帶的景觀基礎。

  黃河文化資源

  逐漸被沿岸活化利用

  到達石林已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峰林簇簇與黃河曲流山水相依,動靜相合,氣勢磅礴,頗有鬼斧神工、波瀾壯闊之美。黃河石林位于白銀市景泰縣東南部,占地約10平方公里。石林景觀生成于21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早更新世,由于地殼運動、風化、雨蝕等地質作用,逐漸形成了以黃色砂礫巖為主、造型千姿百態(tài)的石林地貌景觀。2018年,黃河石林被評列入“中國黃河50景”。

  在石林腳下、黃河岸邊坐落著龍灣村。村子不大,群山環(huán)抱,綠樹掩映,400多戶人家背靠這一自然奇觀,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近年來,石林逐漸成為網紅打卡地,假期時,每天都有兩三萬游客來到這里。

  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黃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約12.4萬處,占全國不可移動文物總數(shù)的16.2%,區(qū)域不可移動文物密度約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9倍。黃河流域內的世界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和雙遺產)1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54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815處。國保單位分布密度約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6倍。這些遺產成為詮釋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和核心載體。

  資源整合

  為水利風景區(qū)提供良機

  甘南州的黃河首曲,是黃河沿線獨特的自然遺產景觀,見證了黃河流域的民族交流與文化融合,是國家水利風景區(qū)、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黃河干流在瑪曲草原流徑433公里,從南、東、西三面環(huán)繞而緩緩流淌,形成了久負盛名的“天下黃河第一彎”。 黃河干流在瑪曲的流域面積達8850平方公里,占甘肅省境內黃河流域面積的59%,故有“黃河蓄水池”之稱。水文資料顯示,黃河吉脈(進入瑪曲境內時38.91億立方米)至瑪曲段(出瑪曲時147億立方米)年徑流量增加108.1億立方米,占黃河源區(qū)總徑流量的58.7%,占黃河流域總徑流量的1/6。

  為了保護好瑪曲草原這一維系黃河流域生態(tài)安全的重要天然屏障,甘肅省政府先后投入1.17億元人民幣實施“三瑪”濕地景區(q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這些工程的建設,形成富有濕地風情畜牧文化特色、休閑旅游品質較高的高原水利風景區(qū),彰顯了瑪曲特色,提升了黃河首曲國家水利風景區(qū)的旅游服務質量,也促進了鄉(xiāng)村旅游振興。

  水利風景區(qū)是具備一定規(guī)模和質量的水利風景資源,具有水生態(tài)修復、水文化科普、水經濟發(fā)展等復合功能的場所。有機整合黃河流域自然文化遺產資源,凝練黃河文化性格,建設黃河水利風景區(qū),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手段。

  每項治水工程

  都蘊含黃河故事

  一部黃河史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水利史,千百年治黃遺留的古代水利工程,成為見證黃河文化、講述黃河故事的絕佳載體。

  景泰川自古以來干旱肆虐,為了徹底改善當?shù)氐纳a生活條件,1969年10月甘肅省委省政府啟動了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歷時5年,由13座泵站組成、最大提水高度達472米、設計灌溉面積30萬畝的提灌工程順利完工。自此,黃河之水猶如生命之源潤澤著景泰川。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管理局宣傳處的同志介紹說,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運行,這一工程使昔日的沙荒地變?yōu)楦火埖木G洲,已成為灌區(qū)50萬人民群眾生存致富的依托。不僅如此,受益的百萬畝灌區(qū)與10余萬畝三北防護林帶連成一片,阻止了騰格里沙漠的南侵。近期實施的民勤調水工程,為石羊河流域生態(tài)治理任務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讓景泰縣城由不毛之地成為甘肅北部區(qū)域經濟、政治、文化及信息交流中心。隨行的水利部景區(qū)辦景區(qū)規(guī)劃建設處處長李靈軍補充道:“景電工程展現(xiàn)了新中國治水興水的磅礴故事,是新中國黃河時代精神的最佳實證”。2017年,這里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qū)。

  為了留住景泰川電力提灌工程的歷史印記,景泰川電力提灌管理局至今仍保留著1600余件見證了工程建設歷程的實物,成為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的絕佳素材。建設一個博物館,讓這1600余件老物件成為感動人心、鼓舞人心、啟迪人心的歷史紀念物,是管理局歷屆領導的夙愿。然而,經費的匱乏、人才的缺乏,讓這些記錄黃河文化時代精神的文化遺產還靜靜地躺在露天貨場。

  目前,黃河沿線分布了黃河小浪底、三門峽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為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生態(tài)建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同時,這些水利工程本身蘊含了豐富的水利科技知識,承載了內涵深厚的治黃文化,大多也已經建設成為水利風景區(qū)。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的宋鑫博士總結說:“如果依托這些工程建設一批水利博物館、工程展示館,普及水知識、弘揚中華水文化,將會成為講好黃河故事的絕佳場所?!?/p>

  (作者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中國治水史”項目組成員)

  黃河文化遺產活化路徑

  1

  黃河文化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內涵豐富。所以應立足于紛繁復雜的文化景觀中發(fā)掘黃河文化的核心價值,凝練出具有流域特色、區(qū)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加以保護、傳承、利用,才能塑造好黃河文化靈魂,講好“黃河故事”。

  2

  黃河流域自然地理環(huán)境復雜多樣,黃河文化具有沿河流線性分布和空間分散的特點。因此多源梳理、空間整合黃河文化資源,通過開放融合創(chuàng)新,構建具有區(qū)域特色的黃河文化組團,并通過特色旅游線路進行空間串聯(lián)和區(qū)域聯(lián)動,實現(xiàn)整體一張圖式的發(fā)展,才能講活“黃河故事”。

  3

  黃河流域地域面積廣大,區(qū)域資源條件、社會文化特征、經濟基礎差異性較大。因此黃河流域的環(huán)境保育、文化保護與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間存在著諸多博弈。只有處理好三者關系,才能促進黃河流域“生態(tài)、形態(tài)、文態(tài)、業(yè)態(tài)”協(xié)同發(fā)展,講精“黃河故事”。

【責任編輯:李明陽】
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