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首頁中華文化

“文化變色龍”何以為家?“第三文化小孩”苦與樂

2020年09月08日 10:42   來源:北京青年報   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字號:

  “文化變色龍”何以為家? “第三文化小孩”的苦與樂

  武冰聰

  開學季伊始,正是全球許多“第三文化小孩”選擇遠赴異國的時間節(jié)點。在中國,也有不少由于父母工作調動或個人生涯規(guī)劃而早早出國的孩子。隨著跨國婚姻、外派員工和海外留學生數(shù)量的增長,一大批小孩得以擁有在青少年時期出國并在跨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的多元經(jīng)驗,他們被社會學家稱為“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簡稱“TCK”)。這些在另一種文化中長大的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將原生的第一文化,加之來自異國的第二文化,共同融合形成屬于自己的“第三文化”。同時,在TCK們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文化沖突也時有發(fā)生。

  在“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脫離最熟悉的原生文化,是否會給成長期的孩子帶來不安?擁有跨國生活和學習的經(jīng)驗,就意味著TCK今后更具競爭力嗎?與此同時,TCK是否無法擁有故鄉(xiāng)這個讓人依戀的家園?三位在不同時期前往不同國度的“第三文化小孩”,和我們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思考,回答關于TCK群體的討論與爭議。

  Nini高中時赴美求學,學過拉丁文和韓文,曾經(jīng)到首爾和香港讀書,她稱自己為“環(huán)球游歷者”,并用“文化變色龍”來比喻TCK——不是隨時變化顏色,而是擅長隨機切換文化。Selena曾在肯尼亞讀中學,之后到加拿大接受大學教育,海外求學的多元經(jīng)歷幫助她更加具備共情能力。Linda在韓國和美國分別就讀初高中,她覺得對事情抱有開放的態(tài)度,尊重差異,才能更好地融入到異國生活中。

  “第三文化小孩”更具競爭力還是無處是家?

  早在20世紀50年代,“TCK”一詞就由美國社會學家魯斯·希爾·尤西姆首次提出,當時即已受到社會關注。時至今日,在全球化的浪潮下,TCK的數(shù)量也隨之增加。

  社會學界一直關注TCK的成長,學者們發(fā)表的觀點各異。美國社會學家大衛(wèi)·波洛克和魯斯·范·雷肯在《第三文化兒童:在全世界長大》一書中提出,TCK大多會不止一種語言,視野更加寬廣,并且具備文化意識。美國家庭治療師羅伊斯·布松則從空間的角度來談TCK面對的挑戰(zhàn),他覺得搬家意味著失去各種東西,這可能會引發(fā)孩子焦慮和緊張的情緒,讓TCK們缺乏歸屬感。他結合自己為TCK的服務經(jīng)驗出書,并將其命名為《處處是家,又無處是家》。

  BBC曾通過案例故事,報道TCK在成長中的優(yōu)勢與風險,該報道認為,在就業(yè)吸引力上,TCK具備國際化的競爭優(yōu)勢?!禗enizen》雜志通過訪問200名TCK了解到:這些孩子大多在9歲前就有了第一次出國經(jīng)歷,每個孩子平均曾在4個國家居住,其中85%的人掌握兩門以上的語言,并且擁有大學學歷,擁有碩士學位的比例也達到30%。這樣的硬件條件自然讓TCK在職場競爭中別具優(yōu)勢。

  然而另一方面,在適應環(huán)境上,融入新圈子和告別舊圈子,都是TCK們不得不面對的艱難課題。BBC這篇報道介紹了英國人馬修的例子:在14年間,馬修經(jīng)歷多次工作調動,兩個孩子也跟著他在英國、美國、挪威、印度尼西亞等地生活。馬修悉心選擇當?shù)貙W校,設法為孩子們提供一流的教育,他覺得孩子們應該具備了很好的國際視野。然而在帶著一雙兒女回到英國時,他們面對的情況卻有些棘手:新學校的同學并沒有太多海外經(jīng)驗,缺少共同的話題讓孩子們不太容易交朋友,甚至不屬于本地區(qū)的口音,都會引來同學側目。頻繁遷徙帶來的陌生感,讓馬修的兒女不時處于緊張情緒中。

  在國外媒體的報道里,“身份認同危機”會成為TCK的標簽,但也有人舉出成功案例,來駁斥社會上對TCK的成長擔憂。BBC專欄作者凱特·梅博麗就指出,英國演員科林·福斯和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就是標準的TCK,他們都有著童年在國外旅居的經(jīng)驗。這些跨文化成長經(jīng)驗幫助他們從多元角度去認識世界,并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自己,獲得鍛煉,為今后的職業(yè)生涯大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Nini

  普林斯頓—首爾—香港—北京

  在新環(huán)境中自我賦能

  有親人的地方就是故鄉(xiāng)

  “80后”北京女孩Nini,由于姥爺是外交官的緣故,從小就受到外國文化的耳濡目染。初中放假時,Nini跟著媽媽和美國朋友出國度假,順便去看看美國的中學什么樣。在東海岸逛了一圈,截然不同的校園環(huán)境和教學方式給她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皩W校不在市中心,有的在森林里,有的在大海邊,建筑都特別漂亮。”這是Nini對美國高中的第一印象。

  家里早就有讓Nini出國留學的打算,經(jīng)過一番考察,他們商量著把留學時間提前到高中。于是1999年,14歲的Nini只身赴美就讀寄宿高中。當時國內低齡留學生還不多,網(wǎng)絡也不發(fā)達,想要和遠在中國的家人聯(lián)絡,只能靠越洋電話,Nini在新環(huán)境中完全靠自己摸索著探路。

  但是在一開始,想融進新圈子并不容易?!拔液屯瑢W們喜歡的明星,聽的歌,看的書全都不一樣?!背鮼碚У降奈幕町?,加上還不太流利的英語,讓Nini適應了一段時間。同時,新同學的生活習慣也和她以往的認知不同。在她就讀的泰伯學院女生宿舍,歐美室友大多早上洗澡,Nini則習慣晚上洗。一天她拎著澡筐去浴室,坐在門口的室友往澡筐里一瞥,隨口問“你的刮毛刀呢?”這個問題讓Nini一頭霧水,直到一段時間之后她才發(fā)現(xiàn),歐美體毛豐富的同學大多會在洗澡時準備一把刮毛刀,但之前Nini并沒接觸過這些物件。

  讀完4年的高中課程,Nini申請到藤校普林斯頓大學,主修經(jīng)濟學。性格開朗的Nini,在大學里不斷跳出舒適圈去挑戰(zhàn)自我。高中時她學過拉丁文,進入大學后更想了解亞洲文化的她開始學習韓文,并爭取到了大四去首爾大學做交換生的機會。這段經(jīng)驗讓Nini有機會對比兩國頂尖大學的授課方式?!笆谞柎髮W的課堂更加沉穩(wěn),互動性相對沒那么強。”但到了課外,互動性很強的留學生組織,則幫助Nini快速交到了各國朋友,大家還一起利用假期組團去韓國各地旅行。

  有過年少時只身闖蕩美國的經(jīng)歷,Nini并不害怕改變,她喜歡不斷嘗試新鮮事物。大學畢業(yè)后她入職投行摩根斯坦利,并從美國前往中國香港工作。在香港時,出于對傳媒行業(yè)的興趣,她又進入港大就讀傳媒專業(yè)碩士,并在畢業(yè)后入職CNN國際頻道。在各國學習和工作的經(jīng)驗,讓她成為各種文化的混合體,并不斷為自己賦能。

  現(xiàn)如今,Nini回到北京與合伙人一起運營一家國際教育規(guī)劃與咨詢公司,她希望打造教育界的麥肯錫,通過自己的跨文化經(jīng)驗幫助有意愿的孩子走出國門。在采訪中,Nini說著一口地道的北京話,她說自己不久前還和當年在景山學校的發(fā)小們約過飯。她并不覺得從小出國會意味著失去故鄉(xiāng),只是她對故鄉(xiāng)的理解和在單一文化中長大的孩子有些不同?!拔液屠牙炎钣H近,回到北京姥姥身邊,和朋友們在一起,我就覺得回到了故鄉(xiāng)。” 在Nini心目中,對人的依戀是故鄉(xiāng)認同的重要一環(huán)。

  在國外多年,Nini有機會遇到了更多TCK,他們豐富多元的成長經(jīng)驗都幫助Nini更加了解自己所在的TCK群體。在普林斯頓的同學Aditi,出生在孟買,在香港長大,在英國上學;同學山姆會說六種語言,曾經(jīng)就讀于橫跨全世界的10個不同的學校;在埃及長大的布瑞恩,曾旅居過百慕大群島、馬來西亞和巴西,但卻把自己稱為“頑固的加拿大人”。

  Nini有感而發(fā),結合自身經(jīng)歷寫專欄文章向大家介紹TCK群體,她用“文化變色龍”來形容TCK——國際化并不代表忘記原生文化,能在不同的社交環(huán)境中切換自身的行動模式,就是TCK的技能之一?!俺蔀?TCK 給了我自由的感覺。我這個變色龍的每一種顏色都在講述著自己的故事。我非常感激過往的這些經(jīng)歷,是它們塑造了我的個性,一些中國的、一些美國的、一些韓國的等等,每一面都是我精心挑選出來的。所有這些都不會相互排斥,而是無縫互補形成了我的所有?!?/p>

  Selena

  美國—肯尼亞—加拿大

  走過亞、非、美

  共情力大增

  在自傳《15歲,我在非洲》中,Selena介紹了自己在肯尼亞生活和學習的難忘經(jīng)歷。初到首都內羅畢的國際高中,新鮮的環(huán)境讓Selena印象深刻。校園里植被豐富,簡直像個生態(tài)公園,老鷹、猴子不僅在校園中自由來去,還常常在同學們面前刷存在感。走在半路上,老鷹一個俯沖就叼走同學手中的面包,長尾猴在一層樓道里“攔路搶劫”都成了生活日常。

  在肯尼亞的幾年,Selena覺得特別開心,她說在不那么發(fā)達的地方,人們之間反而更容易建立感情。不去購物逛街買名牌,同學們更喜歡在大草坪上開派對侃大山。在學校的文化節(jié)活動上,她穿著漢服跳舞,表演彈古箏,向同學們介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她也跟自己的好朋友學跳印度舞,參加戲劇表演,生活總是豐富多彩。

  因為父母都被外派到肯尼亞工作,Selena并沒有和家人分開,父母的陪伴給了她很充分的成長支持。比如十年級時選修的食品研究課上,父母就可以幫助她一起挑選期末展示用到的餐具和桌布,并品嘗女兒的烹飪作品。在生活中遇到文化差異帶來的觀念沖突時,父母的疏導也會給她帶來心理支持。網(wǎng)絡和社交媒體的發(fā)展,可以讓Selena便利地和國內的親朋好友及時聯(lián)系,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日子因此一點兒也不覺得孤單。

  放假時,Selena和父母一起去大草原看動物遷徙,去貧民窟發(fā)放慰問品?!柏毭窨呃锏姆孔佣际氰F皮的,門前的土路被污水和垃圾圍繞。”親眼所見讓她明白,世界并不單調,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會給人們帶來迥異的觀念。

  在肯尼亞的國際學校,Selena適應得很快,但早在2009年,她第一次出國上小學時,也曾經(jīng)歷過一段不順利的日子。因為跟著媽媽赴美訪學,Selena插班進美國小學就讀四年級。但新班級的同學們早就有自己的朋友圈,這個說著一口蹩腳英語的亞洲小孩,并沒有引發(fā)大家的興趣,甚至有排外的同學直接冷冰冰地說:“別跟著我?!睕]有暴力行為,老師也不能干預孩子們的社交,小姑娘的策略就是主動出擊,大大方方交朋友,慢慢磨合兩三個月之后,她才融入到班級氛圍中。

  高中時因為成績不錯,Selena提前一年就遞交了大學申請,并選擇入讀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媒體科技專業(yè)。因為很喜歡自己的專業(yè),Selena在新學校不斷汲取營養(yǎng)。她選修了有關消費主義、批判理論的課程,還喜歡利用教授們的辦公時間,預約討論問題,之前在海外學習的豐富經(jīng)驗讓她一直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美國一年、肯尼亞三年、加拿大兩年,今年20歲的Selena在國外度過了大部分的青少年時光。她說這些旅居經(jīng)驗并不能讓她在某一個文化圈里如魚得水,適應新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仍無處不在。但是在外多年卻培養(yǎng)了她的共情能力,她愿意去理解差異,習慣于不從單一的角度看待問題,也更善于通過其他文化的脈絡去換位思考。

  Linda

  中國—韓國—美國

  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才能成為有競爭力的TCK

  今年19歲的Linda正在美國讀寄宿高中,因為媽媽工作調動,她在大連讀到小學五年級就轉學到韓國首爾讀國際學校了。當時她完全不會韓語,英文是國內公立學校的小學生水平,乍一進入擁有50多個國家孩子的國際學校里,挑戰(zhàn)確實不小。Linda印象很深的慌張時刻就包括,在學校的時候幾乎聽不懂老師所說的內容和同學們聊天中的細節(jié)。

  好在學校比較完備的國際生支持體系給了Linda不少幫助,她可以選修為英語非母語學生開設的初階課程,慢慢適應。老師們也會公布辦公時間,開放給同學們預約答疑。Linda覺得,當時出國雖然減少了中考的壓力,但日常的學習成績仍然很重要,幫助她日后可以申請更好的高中。

  出國也給了Linda更充分了解異國文化的機會,每到周末她就和媽媽或同學一起,到韓國各地游玩?!跋裎覀內ミ^的慶州和安東都是韓國的古城,但國內的旅行團就很少會安排在游玩線路里面?!盠inda說。

  文化融合的情況在Linda身上有著直觀的體現(xiàn),她很樂于將“韓范兒”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但在另一面,她仍然保留著中國的生活習慣,二者并不矛盾。Linda舉了個簡單的例子:韓國人吃早飯挺隆重,和正餐差不多,米飯配著辣白菜、海苔和各式小菜。這種飲食習慣Linda適應得很好,到美國之后她有時也會和韓國同學一起做一些韓國的餐食?!暗液炔粦T冰水?!盠inda說。從韓國到美國,同學們幾乎都是喝冰水,但她始終保持著在家時喝熱水的習慣。

  媽媽結束在韓國的工作后,Linda轉學到美國讀寄宿高中。多元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她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了自己的愛好,從她的一周時間表中,可以看出她的高中生活十分豐富。Linda每天早上8:30上學,共有五節(jié)正課,下午3:30開始,是兩小時的體育訓練,學生們可以根據(jù)興趣選擇喜愛的科目。Linda覺得體育運動是和同學們交朋友的好機會,她就是通過運動和大家打成一片的。

  在所有體育項目中Linda最喜歡長跑,因為可以鍛煉自己的速度和耐力。“如果是在家,長輩們可能會覺得,小姑娘跑個800米就可以了?!钡谝粋€多元融合的文化圈里,刻板印象更容易被打破,Linda的小愛好得到了更好的發(fā)展。

  除了大家都能參加的體育訓練,學校之間也會定期安排各類體育比賽,讓同學們入場參觀,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在下午選擇一門樂器訓練。六點鐘晚餐后,時間交給學生自己規(guī)劃,Linda每周有一個晚上要加入圖書館學習小組的值班日,其余時間她可能會參加社團活動,或者留在寢室寫作業(yè)。

  對于TCK在未來更具備競爭力的觀點,Linda覺得,出國的五六年里,她鍛煉了英文和韓文,并有機會學習其他語言和了解了異國文化,也交到了新朋友,這可以算是競爭力的一部分。但在她看來,競爭力并不局限于TCK身上,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內在優(yōu)勢,需要自己去發(fā)掘?!氨热缥覐男〕鰢?,對國內的體系就沒那么了解,如果想要做公務員恐怕就不容易。但我如果通過自己的專長,進入文化機構或其他對語言有需求的單位,就比較適合。”Linda覺得出國這幾年,帶給她最大的成長是學會尊重差異,對于認知不同的事情保持開放和勇于嘗試的態(tài)度。

【責任編輯:史詞】
中國僑網(wǎng)微信公眾號入口

>中華文化頻道精選: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注僑網(wǎng)微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