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人為中文片等電影寫廣告18年 見證舊戲院興衰
中國僑網(wǎng)5月13日電 據(jù)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想知道最近上映什么電影?刷一刷手機,答案自然分曉。但在數(shù)十年前,想獲得或傳播類似信息,就不這么便利了。在科技還不是那么發(fā)達的年代,幾乎所有事情都必須人工處理,包括制作宣傳海報。因此,戲院就有了電影廣告員的崗位。
賴斯威投身印刷業(yè),為戲院制作廣告看板長達18年,他曾為中文片、英文片等做宣傳,手寫過中文、馬來文的廣告,見證了舊式戲院的沒落。
寫得一手好字被相中
來自東甲的賴斯威(59歲),從1979年中學畢業(yè)后,因?qū)懙靡皇趾米?,被一家戲院的一名股東相中,開始為戲院寫廣告看板,直到戲院在1997年結業(yè)為止。
他說,當時已有印刷術,只是成本相當昂貴,每平方尺印刷費是手寫的數(shù)倍,因此,為了節(jié)省開支,戲院才聘請手寫廣告員。
“如今,印刷成本大大降低,手寫費用反而昂貴,手寫廣告員的工作也就被淘汰。”
盡管如此,他認為,許多手藝都無法完全被科技取代,而且越來越有價,畢竟手寫字更有生命力、立體感及更有創(chuàng)意,因此,盡管他已投身印刷界,卻依舊有人請他寫字。
先了解內(nèi)容后制作廣告
柔佛州東甲市從上世紀的50年代末開始有戲院入駐,鼎盛時期多達3家,即東甲戲院、金山戲院及金華戲院;其中,位于麻坡路的金山戲院每周上映的影片最多,至少有3至4部影片,每天有3個放映時段。
賴斯威指出,每當確定將上映的電影后,他就必須為每部電影寫8幅廣告,內(nèi)容包括戲名、主角、上映日期及簡介等;因此,他須事先從海報或報紙上了解影片內(nèi)容。
他解釋,電影海報與廣告不同,海報由電影公司提供,畫有劇照,篇幅大,懸掛在戲院外的顯眼處;廣告則須自行制作,只有文字介紹,掛在戲院的樓梯處。
照字“畫”出淡文廣告
賴斯威透露,金山戲院是東甲唯一一家上映所有語言電影的戲院,所有影片廣告都是他獨自完成,不同的是,中文版內(nèi)容須自己制作,其他語言則原文照抄。
他笑稱,中文、馬來文和英文片的廣告是“寫”出來的,唯獨淡米爾電影的廣告是“畫”出來的。
不會淡米爾文的他表示,他不知淡米爾文的書寫方式,只好照著資料把字體“畫”出來;雖然他仍記得數(shù)個淡米爾文的“畫法”,只是至今仍不知道其意思。
大電影上映工作較輕松
與現(xiàn)今電影院不同,金山戲院在工作日一般會播放普通電影,并每天更換,周末則是大電影,而大電影的上映天數(shù)從兩天到四、五天不等,正因如此,在碰上大電影時,賴斯威就相對輕松。
在他記憶中,最印象深刻的是1979年上映的一部馬來西亞搞笑電影,由于該電影深受歡迎,共播放5天,幾乎每天滿座?!爱敃r,許多情侶會成雙成對在戲院外等待,也帶動小販的生意。”他說,因為影片笑點很多,觀眾從頭笑到尾,也讓戲院非常熱鬧。
至于中文片,他表示,周潤發(fā)主演的《英雄本色》及《老虎出更》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老虎出更》在周六晚上11時30分播放時,還兩度斷電,引來觀眾“嘩”聲一片。
光碟沖擊 東甲戲院落幕
在娛樂活動不多的年代,東甲區(qū)3家戲院有輝煌的時刻,之后在一連科技與社會變遷的挑戰(zhàn)下,在不到10年內(nèi),所有戲院黯然倒閉。
他說,早期的戲院會與影視公司簽約,專門播放某個公司的電影,比如金山戲院專門上映國泰機構的電影和其他語言電影。
“為了尋求突破,金山戲院在1988年與國泰解約,以尋求更多影片來源。無奈,90年代的電影光碟,給了戲院致命一擊?!?/p>
戲未上映 光碟已上市
他說,電影光碟品質(zhì)比錄影帶好,更重要的是,往往戲院還沒上映的電影,光碟已在市面上流通,導致戲院門可羅雀,光景不再。
在撐了數(shù)年后,金華戲院終于在1996年落幕;1997年6月30日,金山戲院播放最后一部英文電影后走入了歷史。
賴斯威透露,他與同事們早把戲院的沒落看在眼里,在戲院倒閉前數(shù)個月已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感到非常不舍。(鐘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