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歷史記憶的載體,是文化傳承的依據(jù)。由于自然環(huán)境、貯存條件、保護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古籍霉變、蟲蛀、破洞在所難免,而經過古籍修復師的“妙手回春”,那些古籍書冊將“重獲新生”。
2月6日,江西德興市檔案館修復裱糊室,館里唯一的古籍修復師端坐桌案前,在水晶板上小心翼翼地刷著剛剛“洗”過的書冊,四十平方米的空間里,安靜得似乎只能聽到呼吸聲。
今年49歲的古籍修復師朱履忠,30年前在上饒師范學校求學之時,就與書畫裝裱結下不解之緣。期間,每逢周末閑暇之余,他就會來到上饒縣文化館,默默觀察著裝裱師傅現(xiàn)場制作,若是存有好奇疑問,便會主動上前搭茬,以解心中之惑。走出校門,朱履忠成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卻始終沒有擱置書法繪畫的愛好?!懊佬g課堂會涉及到動手制作,而繪畫更是和裝裱分不開?!敝炻闹艺f,由于愛好和職業(yè)原因,書畫裝裱這門手藝一直沒有放下。
2016年8月,從教近三十年的朱履忠,被借調到德興市檔案館工作,經過在省檔案館的短期培訓,走上了古籍修復師的崗位,專心從事檔案的搜集、修復和裱糊。目前,朱履忠在對清代至民國的紙質檔案,包括書信、家譜、文獻、藥方等古籍進行修復,而對一本古籍書冊的修復,需要經過拆解、洗書、攤平、晾干等20多道大小工序。
拿到一本待修復的古籍書冊時,要對紙張進行檢測,根據(jù)破損程度再確定修復方案,然后將書頁一一分解,拆書、洗書、調漿、去泡、托裱……接著采取“濕補”“加固”等技法,讓修補的部分與原書融為一體,最后壓實、裁切和復原?!靶迯凸偶羌毮伔爆嵉氖虑椋h(huán)環(huán)相扣,需耐得住寂寞,而且要由簡到難,慢慢總結經驗和方法,我喜歡這樣一邊做事一邊思考的狀態(tài)。”朱履忠說。圖為待修復古籍書頁粘連在一起,朱履忠小心翼翼地分離拆解。 金刀雪鉤 攝
發(fā)布時間:2018-02-08 16:09:34 圖集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編輯:于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