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中國小留學生的寄宿生活:孤單是最大的敵人(4)
相關聲音:一位助理寄宿媽媽的工作手記
我在英國讀完碩士后決定留在英國找工作,是因為希望未來能取得英國的居留權。
我學的專業(yè)是教育心理學,如果要在英國找合適的工作只能用“機緣”來形容。好不容易找到“助理寄宿媽媽”一職,雖然這個職位并不是我想要的,但也只能先委曲求全試試。
因為光是學校低廉的薪資都還達不到移民局要求外國工作者的最低薪資標準,而且一天的工作時數(shù)通常是12個小時,周末兩天還要工作,放假也只能被宿舍經(jīng)理排定在周一至周五的其中兩天與同事輪流休假。
由于工作要求,宿舍媽媽被規(guī)定一律要住校,因此學校有義務安排我們的住宿與伙食,這也省下了不少生活上的固定開銷。
我們的學校由于位于郊區(qū),外出必須有車,但當時的我暫時不考慮買車,因為也沒打算在學校長留。放假時,我多半躲在自己的房間看書或處理私事,這樣的工作與生活讓我越來越覺得有種被孤立的感覺。
我被分配管理的是14到16歲的女子宿舍。我察覺到宿舍內說華文及俄文的外國學生各占宿舍學生人數(shù)的三分之一,而本地英國住宿生也大約有三分之一。這些華人女學生剛到宿舍時都想和英國學生交往,借以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而隨后我們卻發(fā)現(xiàn),中英文化實在大不相同――英國住宿生行為狂野,對華人有時不尊重,且說英文的速度快到讓她們很難理解,即使住在同房間內的英國室友也對她們常視之不理。
這些怨言也漸漸地讓我理解到為何華人學生喜歡混在一起――除了容易建立共同話題外也能快速發(fā)展彼此的友誼。
在工作幾個月后,我和宿舍女學生相處越來越緊密,也常有說有笑的。然而,和幾位共事的英國同事卻變得很有距離,而且工作上也時常要保持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態(tài)。
例如,我時常被一位資深英國宿舍媽媽羅小姐叫囂責罵。有幾次我實在受不了反擊羅小姐的不當責罵,羅小姐則會告狀到宿舍經(jīng)理那里。我也被經(jīng)理約談過幾次,我發(fā)現(xiàn)宿舍經(jīng)理總是袒護羅小姐,這讓我更覺委屈。
其實待久了,我也理解到并不是每位宿舍媽媽/爸爸與經(jīng)理人員都有相關工作背景或是滿懷愛心去照顧宿舍的學生。不少宿舍媽媽/爸爸和我一樣都是在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基于生計考慮才暫時到學校充當宿舍管理人員。因此,宿舍媽媽/爸爸的流動量極高,素養(yǎng)也參差不齊。
另外,平時工作繁瑣加上宿舍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學校的管理雖是嚴格,但也常有不近合理之事發(fā)生,且忙亂中也常錯誤百出。
我就遇過有位宿舍女學生因受傷來找我協(xié)助,我想要用醫(yī)藥急救箱來幫助受傷學生但卻被宿舍一位媽媽制止。解釋的原因是急救箱的藥物只能在“緊急”狀況才可動用。我反駁說,醫(yī)藥急救箱是在一般小傷發(fā)生時使用,若是緊急狀況,就得趕快送醫(yī)治療。
有一次,宿舍一位學生又受傷,我再度被制止使用急救箱,而這次連宿舍的主管也不允許我使用。我只好帶著受傷的學生去學校醫(yī)療中心找護士處理。見到護士時,我向她報怨,這時連護士也深感訝異這種不合常理的狀況發(fā)生。隨后,我立即發(fā)出醫(yī)藥急救箱如何使用的正確常識給各宿舍媽媽/爸爸。(連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