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中國留學生打工今昔觀:從買方市場到賣方市場

中國僑網(wǎng)5月20日電 據(jù)日本《中文導報》報道,20多年前,中國留學生伴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來到日本,刻苦拼搏,他們既要學習,又要打工,在養(yǎng)活自己的同時,付昂貴的學費,有的還幫助遠在中國的父母買房。也有很多已經(jīng)結(jié)婚,拖家?guī)Э诘牧魧W生,還要養(yǎng)家糊口。那時候,不打工的留學生幾乎是沒有的。
時過20多年,老留學生子女一代的留學生也紛紛來到日本留學,但他們的留學心態(tài)已和20年前完全不同。打工的人也有,但有很大一部分留學生不打工,他們的主要目的是來日學習,他們的基本生活費和學費多來自家長,打工也只是掙一點零花錢。
準備升入一流大學的留學生大多不打工
日本名校教育集團傘下品牌升學預備校――名校志向塾中有600多名中國留學生就學,為考入日本名牌大學和大學院做準備。名校志向塾將在日華人引入“塾文化” 空間,為留學生搭建低成本、高質(zhì)量的學習交流平臺,幫助在日留學生實現(xiàn)考入理想大學的夢想。
該校的黃文煒老師告訴記者,在他們學校就讀的留學生基本不打工或少打工,他們目標明確,都以學習為主,學費和生活費基本是父母給出,像20年前那樣,生活費和學費全靠自己掙的學生幾乎沒有。他們之中沒有把到日本當做掙錢的途徑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專心學習。
名校志向塾學生多90后,他們年輕,而且有多彩的夢想,身上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多心懷大志努力學習,通過在這里學習后升入日本國立、私立大學名牌大學的人非常多,他們舍不得時間去打工。
打工是中國留學生的“賣方市場”
20年前,中國留學生幾乎是見工就打,最痛苦的就是找不到工打。那時打工是日本企業(yè)的“買方市場”,今天已不同,有的飲食店出每小時1600日元都招不到留學生?!拔也皇遣辉复蚬?,只是不想干飲食店?!闭谧x大學院二年級的小趙說,“不是怕吃苦,而是沒有意義?!?/p>
小趙來日本多年,經(jīng)過了語言學校、大學、大學院的生活,現(xiàn)在正在忙于就職活動。小趙說:“剛來那幾年,快餐店、居酒屋、中華料理等等各類飲食店都干過,總結(jié)起來就是忙和累,除了那點兒工資沒啥收獲,學不到什么技術(shù)?!?/p>
小趙介紹:“連鎖經(jīng)營快餐廳的活兒不用兩個星期全都會干,不用動腦子,也沒技術(shù),干什么、怎么干,怎么說話,員工守則上都清清楚楚。上班先換衣服再朗讀敬語,然后才能打卡,下班也是先打卡才能換衣服,如果工作超過4小時還必須休息半小時。雖然穿著工作服休息,但不能算工資,時間扣得死死的?!?/p>
“有人說在飲食店打工可以順便吃點東西,說實話,經(jīng)常忙得讓你沒時間往嘴里塞東西??偨Y(jié)起來,無論賣什么的連鎖飲食店,越是有名越不能干,他們都有一套嚴格的‘剝削制度’,在一定營業(yè)額下,人工費是固定的,超支店長就要擔責任。他們把什么時間都算進去了,就是沒把你喝口水、喘口氣、上洗手間時間算上?!彼f。
聽著父親講述當年自己的打工史,上海青年黃勝感覺不可思議。眼前的東京物質(zhì)極大豐富,自己住在山手線沿線的一室戶,上午上課,下午在學校電腦打打游戲,和朋友吃個飯,暫時還沒有打工的想法?;蛘哒f,還沒有找到他認為合適、愿意干的工作。電話里將這話對父親說,引來一大套說教。放下電話,黃勝又用微信向媽媽求助,要求先打20萬日元來給做零花錢。
父親黃榮滬是老一輩留學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來日本,經(jīng)歷了一天打三份工,之間空擋在山手線睡覺,把日語學校教室當做“打盹室”的苦斗生活。黃榮滬在失去了留學身份后,依然在日本打工近10年才回國,他將在日本打工的辛苦錢帶回去買了兩處房子,沒想到這房子轉(zhuǎn)眼就翻倍,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極大改變,以至于能讓兒子出國留學了。
無奈申請美國學校不成,黃榮滬給還在東京的朋友打招呼,幫忙給高中畢業(yè)的兒子找了所日語學校。于是,黃勝成為第二代留日學生。不過比起父親的當年,現(xiàn)在黃勝留學是氣定神閑。父親答應給他交學費并負責生活費,但希望他打工掙點自己的零花錢和手機費。黃勝也努力地找了一番,但他目前還是認為飲食店太累,打掃太臟,搬運更不消說,從小家在里都沒干過重活。黃勝決定暫時不打工,等學好了日語,想跟朋友去找點地接團導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