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wǎng)旅游

大梁山上“種”出新生活

2025-04-07 10: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大字
小字

  “蜜蜂采花滿山崗,大梁關上妹望郎。一眼三百八十里,郎在深山打柴忙……”歌聲從大梁山的薛家埡口傳來。一個扎緊上衣的男人挑著擔子,兩筐堆得冒尖兒的包菜壓彎了他的脊梁。他穿過山間嵐氣,腳步輕快,邊走邊唱。這里離烽火臺和許愿坪都不遠。當年的荔枝古道,已不見了騾馬的蹄印,但盤歌還時不時響起。當年的盤歌唱世道艱辛,如今唱生活甜蜜。

  包菜剛從土里拔出,挑往篁嘉院子,招待從山下來的客人。院子原是過往商隊經(jīng)開縣、過梁平、下萬縣時打尖的幺店子(四川方言,指路邊小店),唐時為大梁關驛站。百姓的鹽茶、貴妃的荔枝都曾從這里經(jīng)過。千年興衰更替,驛站已成精心打造的民宿,休閑又寫意,吸引了大批城里人來這里吹吹風,吃吃農(nóng)家菜,和原住民聊聊家長里短。

  隨著“萬達開”(重慶萬州區(qū)、四川達州市、重慶開州區(qū))統(tǒng)籌發(fā)展的深入,作為萬州區(qū)、開州區(qū)、梁平區(qū)、開江縣三區(qū)一縣的中心點,大梁山脫穎而出。周末去大梁山打尖,帶孩子認百草、野炊,夏天上大梁山避暑,成為“萬達開”地區(qū)人們的休閑新時尚。當?shù)刈プ∑鯔C,開展盤歌賽、采茶等文旅活動,推廣特色產(chǎn)品,吸引了更多游客和投資者關注這片充滿潛力的土地。一度沉寂的古驛關就這樣孕育出新生活方式,成為鮮活的文化符號和綠色發(fā)展理念的實踐地。

  “山中無甲子,桃花源中人”。這個季節(jié),老川紅茶的香氣浸透了山的靈氣,難怪采茶的人和炒茶的人臉上都格外明媚。篁嘉院子的茶曾經(jīng)被馱往京城,受到皇帝的青睞,“篁嘉”名便由此而來。如今,新茶為百姓共享,山泉水路過的地方茶香氤氳,春花叢開。茶樹上的小鳥難辨雌雄,歪脖子的桃樹旁,垂絲海棠開得正旺。夜貓踩過的瓦屋爬滿了正在打花苞的薔薇,它們軟軟地扶著墻,趴著瓦。世界喧鬧無比,大梁山也會發(fā)出聲響,但那是自然和諧的,緩慢又悅心。南朝宗炳說: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大梁山的琴是時代在撫,是文旅在動。這響聲是杏花的顫動,竹葉的飛舞,鳥雀啄食新茶,蟲鳴螽躍。它們是自然和諧的韻律,更是驛道古今的交響。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大梁山是野的、自由的,并不拘泥于公園式的端莊。恰是這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來到這里,在文旅活動中獲取療愈心靈的良方。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見多了郁金香和玫瑰后,更想念油菜花和野豌豆,吃多了牛排和沙拉后,更懷念回鍋肉和八大碗。在大梁山,下地摘菜、洗菜、下鍋,無比尋常的生活場景,卻令游客分外享受。這個過程里有童年的自在,也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的安然。

  觸摸得到的田園詩意,正是大梁山的獨特吸引力。人們選擇到這里“種”下自己的故事:他們在這里彈琴、唱歌、插花、寫字、作詩、品茶、聽落花;他們在這里吃剛腌的兒菜,配上一盤豆筍回鍋肉、野蔥雞蛋湯,品到的是無法言傳的美妙。

  最喜這里月夜安寧,清澈的夜空有最壯麗的星河、最明亮的皓月。那些徹夜不眠的星光,從烽火臺向老屋頂流淌,整個院子被星輝淹沒,人也被星光涂抹著。突然對“披星戴月”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們曾經(jīng)“淹沒”過古驛道,如今,它們穿越時空,輕撫心靈。我也想大聲唱首盤歌,伴著歌聲走進一個安然美好的夢。(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付子豪】
網(wǎng)站介紹  |  聯(lián)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供稿信箱 | 版權聲明  |  招聘啟事
友情鏈接

中國僑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和建立鏡像 [京ICP備05004340號-12] [京公網(wǎng)安備:110102001262]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315039 舉報郵箱:huaren@chinanews.com.cn

Copyright©2003-2025 chinaq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另类一区,看片 国产 一区,无码专区中文字幕视频在线,国产成人无卡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