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華文教育怎樣融合?看這場論壇怎么說
中國僑網11月17日電 題:科技和華文教育怎樣融合?看這場論壇怎么說→
11月15日,由中國華文教育網主辦,北京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北京華文學院支持的“科技賦能華文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辦。
本次活動是北京市科協首都海智“創(chuàng)新鏈接”系列活動之一。研討會共邀請十余位海內外華教專家、華校校長、中文傳播專家、科技企業(yè)代表等,就華文教學設備智能化應用、華教領域科技內容教學等議題展開主題討論,為促進海內外華文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出謀劃策。

新需求 新態(tài)勢
在研討會的第一部分,三位與會嘉賓做不同主題演講。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艷表示,語言技術在中文國際教育產品供給升級方面發(fā)揮很大作用。當前,網絡中文教學平臺和新的語言智能產品供給處于增速狀態(tài)。隨著在線中文教學和遠程教學平臺的發(fā)展,與之匹配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建設亟待推進。
華文教育要形成“學以致用”的模式,將中文學習、中文能力水平測試與學習者的就業(yè)需求相結合,同時,定制化打造國別化中文學習產品,運用相聲、戲曲、脫口秀等語言藝術資源助力國際中文教育進行。
廣州外語外貿大學教授、云山學者王治敏通過數據講述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態(tài)勢。她表示,當前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主體呈現以官方為主導、多主體參與,具有鮮明類屬性等特點。華僑華人既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受眾,又是傳播中華文化的主體。
面向華僑華人的傳播矩陣是以服務華僑華人為出發(fā)點,用易于理解的話語體系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向華僑華人講述中國故事。傳播矩陣內各主體可積極互動合作,發(fā)掘華僑華人的傳播潛能和傳播優(yōu)勢,為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助力。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阿派朗創(chuàng)造力樂園聯合創(chuàng)始人吳卓浩在研討會上以海內外小朋友與AI共同創(chuàng)作的繪畫作品為例,分享探討人工智能在青少年創(chuàng)造力教育上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拓展學生思維創(chuàng)意等議題。他認為,要通過AI技術推進不同學科領域的融合,讓華文教育走出去。
新技術 新融合
主題交流探討環(huán)節(jié),嘉賓們著眼于“數字技術在華文教學中的應用”和“華校的科技教育”兩個議題,進行分享和探討。

科大訊飛國際中文教育產品總監(jiān)胡陽分享了科大訊飛如何利用星火大模型、語音合成、口語評測等人工智能技術,針對不同中文學習場景,打造國際中文教育學習平臺。
哈兔中文網絡學院院長朱敏在海外生活工作三十多年。他認為國際中文教育目前面臨華文機構師資力量緊缺、系統(tǒng)化內容建設缺乏等問題。元宇宙是新興領域。從業(yè)者可依靠新興技術力量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沉浸式教學方式和中文應用場景,助力國際中文教育數字化發(fā)展。
德國漢園杜塞爾多夫中文學校校董王杰表示,近年來,德國中資企業(yè)數量的增長催生了對華文教育的需求。華文教育市場形勢發(fā)生變化,學生的中文學習目標呈現多樣化。海外華文教育對中文教材的選擇使用也因此產生了影響??萍脊究筛鶕M鈧鹘y(tǒng)華校實體課的授課模式,推出針對性的教學應用和產品。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資深教師連朝勝、法國華文教育協會代表徐嘉蓉、北京市海淀區(qū)第二實驗小學科技教育主管丁建軍、西班牙博思語言學校校長潘麗麗、贊比亞中文國際學校校長孫楊和泰國羅勇公立光華學校校長張立超結合學校課程案例,分享華文教育的轉型以及與科學素質教育的融合。
(稿件來源:中國僑網微信公眾號;ID:qiaowangzhonguo;作者:劉洋)

相關新聞:
-
“科技賦能華文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研討會”在京舉辦2023-11-16 15:43:14
文化教育頻道精選:
-
2025年4月18日 10:22:21
-
2025年4月18日 10:14:24
-
2025年4月18日 09:41:04
-
2025年4月18日 09:39:48
-
2025年4月17日 10:10:31
-
2025年4月17日 09:33:57
-
2025年4月16日 16:03:32
-
2025年4月16日 11:17:30
- 華人故事|“海產大王”煉成記
- 中國文旅部為何對赴美中國游客發(fā)布風險提示?外交部回應
- 【這個城市有點潮】張家界:何必等看“秋天的落葉”?三千奇峰正繪就水墨畫卷
- 韓國總統(tǒng)選戰(zhàn)打響!爭奪激烈,誰會笑到最后?|國際識局
- 【小新的Vlog】且聽星“吟”:小新探館看人類如何“觸摸星辰”
- 中方與歐盟、東盟討論應對美國“對等關稅”
- 香港培僑中學與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分校共上國安課
- (僑鄉(xiāng)新貌)海南僑鄉(xiāng)小鎮(zhèn)咖啡香飄世界
- 東西問丨崔世昌:華商聚首如何成為觀察中國與世界互動的窗口?
- 中國教育部發(fā)布留學預警:赴美有關州學習時做好安全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