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飄香抓飯大補 天山腳下美味最難忘(圖)(2)

十全大補的抓飯
抓飯也是新疆古代居民的主要食物之一。抓飯,梵語稱為pilan,波斯語里稱polow,突厥語民族稱其“撲勞”,因為吃的時候,主要是用干凈的手掇食。唐朝慧琳法師撰寫的《一切經(jīng)音義卷三十七·陀羅尼集》中記載:“……胡食者,即饆?、燒餅、胡餅、搭納等是也。”其中的饆?就是指的抓飯。我國著名學(xué)者向達(dá)先生從語言學(xué)的角度,認(rèn)為饆?是現(xiàn)今世界上伊斯蘭教地區(qū)的民族最喜歡吃的一種食物。
烏孜別克族抓飯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蘿卜、葡萄干、洋蔥和清油。用它們混合燜制出來的飯,油亮生輝,香氣四溢,甚受歡迎。從原料看,羊肉性熱,含大量蛋白質(zhì)、脂肪和氨基酸,具有壯陽益腎補血之功;胡蘿卜是含維生素豐富的蔬菜,俗稱“小人參”,具有補氣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洋蔥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維生素C、鈣、鎂和鐵等多種成分,還含有揮發(fā)油,其中主要成分為蒜辣素,也叫蔥蒜殺菌素,只要把洋蔥放到嘴里嚼三分鐘,就可把嘴里的細(xì)菌消滅干凈。另外,大米和植物油也都為人體所必需的食品。把這些東西混合在一起制作,當(dāng)然是一種富有營養(yǎng)、別具風(fēng)味的飯食了。難怪有人給抓飯起了個外號,叫“十全大補飯”。
在烏孜別克族抓飯中,還要放一種“卡瓦泰克”的食品。原來,這種食品是在洗凈新鮮的葡萄葉子里包上用剁碎的羊肉、洋蔥和胡椒粉,撒鹽拌成的餡做的,做好后再用線綁起來,很像漢族人包粽子的方法。包好后的“卡瓦泰克”要在水里浸泡一會兒,等抓飯快熟時,揭開鍋蓋,將“卡瓦泰克”從水中撈起,均勻地放在抓飯上面,再蓋上鍋蓋繼續(xù)燜抓飯,約20分鐘抓飯即可做好。
為了看看烏孜別克族抓飯的做法,我一直在跟蹤這每一道程序。他們在做抓飯時,講究要把洋蔥用油炸,直到快炸到焦時為止,然后將炸焦的洋蔥棄之,因而做出的抓飯顏色較深,有黑米抓飯之稱。胡蘿卜也要用油炸,然后把羊肉切成小塊,和胡蘿卜煮在一起,最后放大米和鹽。
該做“卡瓦泰克”了,我趕緊過去觀察。一張矮腳小方桌上已擺好了拌好的羊肉餡和洗凈的葡萄葉子,桌子四周擺了幾把小板凳,烏孜別克族大媽坐在桌子一側(cè)的中間。只見她把葡萄葉子攤在手心上,然后把羊肉餡放在葡萄葉的中間,把四周的葡萄葉疊在一起,最后用白色的棉線將其捆住,做成直徑約6至7厘米,厚約3厘米的“卡瓦泰克”。把做好的“卡瓦泰克”用水進行浸泡,有兩個作用,一是讓肉餡的味道滲透到葡萄葉上,使葡萄葉有味道;二是防止葡萄葉干枯,保持新鮮。“卡瓦泰克”的數(shù)量也沒有規(guī)定,多是根據(jù)吃飯的人多少來定的,一般平均每人兩個就可以了。
不一會兒,香噴噴的抓飯端上來了,一股誘人的香味迎面撲來,那考究的瓷盤子上盛滿了抓飯,上面擺著四個“卡瓦泰克”,兩人一盤,正好一人兩個。油亮生輝的米粒,透亮的紅、黃兩色胡蘿卜,還有叫人垂涎欲滴的小塊羊肉露在珍珠般的米粒之中,這種色彩斑斕的抓飯,頓時勾起了我們的食欲。
大家都用手抓吃這飯,我也不例外,學(xué)著大家的樣子開始下手了。先吃“卡瓦泰克”,去掉外面捆綁的線繩,就露出了里面的肉餡,葡萄葉已退去了綠色,其味鮮嫩可口,還彌漫著水果的香味,味道獨特。里面的肉餡,更是味美,既嫩又鮮;那米粒不用說了,香氣四溢,就像吃一種香果,別有一番風(fēng)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