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買家炒熱加拿大樓市 政府出臺措施降溫

為了應對近10年來連年暴漲的房價,英屬哥倫比亞省決定從2016年8月2日起,對外國購房者征收15%的房產轉讓稅。有人覺得這是針對中國買家推出的措施,受這項“排外稅”影響最大的,也是中國人。
加拿大火爆樓市中的華人買家
李晶3年前來到加拿大讀書。今年春天,在獲得了薩斯喀徹溫大學工商管理專業(yè)的碩士學位后,她搬到了溫哥華,開始在一家非營利機構工作。
7月中旬,在父母的資助下,29歲的她買下了位于距溫哥華市中心約25公里的蘭里市一棟售價為56萬加元(約合280萬元人民幣)的聯(lián)排住宅。就在簽下合同的12天后,她還沒來得及完成各項手續(xù)辦理過戶,突然被告知,自己已經買下的房子“漲價”了。根據溫哥華新頒布的一項房屋法案:從2016年8月2日起,英屬哥倫比亞省決定對外國購房者征收15%的房產轉讓稅——李晶還不是加拿大永久居民,這意味她需要再一次性繳納8.4萬加元的稅款;如果取消交易,她將失去之前支付的5.6萬加元的訂金。
“我現(xiàn)在是進退兩難。”在接受加拿大廣播公司采訪時,李晶無奈又無助。
一直以來,加拿大以寬松的移民政策、低廉的貸款利率和安全穩(wěn)定的投資環(huán)境吸引了許多像李晶這樣的“海外買家”,而隨之大量涌入的資金也被認為是導致溫哥華、多倫多等地房價持續(xù)飆升的重要原因。
國際房地產顧問公司萊坊(Knight Frank)發(fā)布的本年度第二季度全球房價指數(shù)報告顯示,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溫哥華的房價上漲了36.4%,漲幅位列全球第一。
英屬哥倫比亞省政府希望這項針對外國買家的稅收政策能夠給樓市降降溫。大溫哥華區(qū)也由此成為了加拿大第一個出手調控房價的地區(qū)。
“為阻止中國土豪買買買,加拿大政府放大招了!”消息一出,人們半開玩笑地這樣猜測著,而正如很多人預料的那樣,這只是一個開始。
9月14日,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宣布自2017年起,將向本市的空置房屋征收最高2%的空置稅。
10月3日,加拿大聯(lián)邦政府財政部宣布,海外買家將不再享受之前“自住房免繳資產增值稅”的優(yōu)惠政策,該規(guī)定自宣布之日起實施。與此同時,有關機構還將對首付達不到常規(guī)貸款標準的借貸人進行貸款利率的壓力測試。
根據瑞銀(UBS)9月底發(fā)布的2016全球房地產泡沫指數(shù),溫哥華已經取代倫敦,成為全球房地產泡沫風險最大的城市。
“樓市瘋了”
2015年5月剛開始在溫哥華看房時,孫美珍的預算是十幾萬加元。半年后,她終于“搶”到了一套滿意的房子,花了120萬加元。
她笑言自己是“最普通的那種新移民”:2013年通過技術移民登陸阿爾伯塔省的埃德蒙頓市,因為看中溫哥華的氣候好、華人多、生活便利,她便搬了過來,在一家公司做起了工程師。
起初她想得很簡單:剛站穩(wěn)腳跟,不想讓自己壓力太大,花十幾萬加元買個小公寓先湊合住著,但她很快發(fā)現(xiàn):當時,溫哥華最便宜的一室一廳也要三十幾萬加元了。
在溫哥華人生地不熟,孫美珍在看房、選房上花了不少時間。日子一天天過去,眼看著房價一路瘋漲,她不得不一次次地提高自己的預算。到了7月、8月間,當她決定索性一步到位、買一個獨棟小樓時,計劃再一次趕不上變化。
孫美珍看中了一處開價100萬加元的房子,好幾位買家在同時競爭,她出價116萬加元,最后被另一位買家以130萬加元的價格買走。
在此后的幾個月里,她又看中過六七處房子,都像這樣下了offer,都以失敗告終。她印象里,每次去看房,“人多得都像是進了菜市場”;到后來,有的房子“破得像國內的城中村”,也不妨礙它們成為買家們爭搶的目標。
“這房價真的是‘有下限、沒上限啊’!”最后這次,孫美珍出價120萬加元,高出了標價20萬加元,并取消了一切購買的前置條件(如驗房等常規(guī)購買環(huán)節(jié)),終于“搶”到了現(xiàn)在這套位于列治文市的房子。
“半年的工夫,我就多付了20%-30%!市場已經發(fā)瘋了。”她這樣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但她慶幸自己下手還算及時——又過了大半年,再出同樣的價錢,已經買不到同樣檔次的房子了。
孫美珍所在的列治文市是大溫哥華區(qū)華人最多的城市,華人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而這樣火爆的搶房場面并非只在華人聚集區(qū)才有。
“當開始出現(xiàn)好幾個買家競爭一處房子的時候,你就知道事情變得有點兒瘋狂了。緊接著公寓和聯(lián)排住宅也有人搶,然后是郊區(qū)的房子,價格還直線上升。這種趨勢蔓延得太快了!”房產經紀史蒂夫·薩瑞斯基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主要經營公寓類房產,客戶以本地人為主,數(shù)月來不斷升溫的市場常常讓他覺得難以置信。
但數(shù)據是實實在在的。
來自西蒙弗雷澤大學的學者甄瑞謙(Andy Yan)在統(tǒng)計了由英屬哥倫比亞省物業(yè)評估署評估過的66825處房產后發(fā)現(xiàn),2005年7月時,溫哥華只有11%的單戶住宅估價超過100萬加元,而10年后這個比例變成了91%。另有數(shù)據顯示,自2005年至今,溫哥華的房價上漲了249%;和2001年相比,其中西溫哥華地區(qū)的房價更是上漲了450%。
2016年1月,由美國環(huán)球物業(yè)顧問研究中心Demographia發(fā)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5年度,在全球367個地區(qū)和城市中,溫哥華僅次于香港和悉尼,位列住房最難負擔排行榜的第3名。該市住宅價格的中位數(shù)為75.62萬美元,是居民家庭年收入(稅前)中位數(shù)的10.8倍。
越來越熱的樓市也讓許多買不起房的本地人陷入了租房難的困境。不久前,一位大學生就曾向媒體抱怨,他曾看到一間非常小的單身公寓月租也要1000加元,竟然還有40個人排隊搶著要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