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的故事:幸存者與日俱減 趕在零之前(2)
要活下去,就不會常常舔舐傷口??嗨氐?,那才是真正活著的感覺
從酷暑到初秋,郭柯和30人的團隊乘飛機、火車和汽車,和22個老人都見了面?;蜷L或短的拍攝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老人身上的共同點很多,比如平靜、善良和樂觀,以及面對鏡頭的習(xí)以為常。
出發(fā)前他想過如何在不傷害老人的前提下提問并完成拍攝。但事實上,當(dāng)機器出現(xiàn)時,有老人挺直了腰,“正襟危坐”,嘴里冒出來的是“我不原諒日本人,我要他們認錯”。那些長槍短炮,老人似乎都很熟悉了。
拍攝后期,李愛連告訴郭柯,以前來采訪的記者太多太多了,可她“沒有講實話”。
“他們每次問那些問題,都當(dāng)著我的兒媳孫孫,我怎么說得出口?!崩先苏f。
出發(fā)以前,郭柯還上網(wǎng)搜索過慰安婦的相關(guān)資料??僧?dāng)他點開搜索頁面,出現(xiàn)的全是一個形象——仰拍的一張正哭泣著的蒼老的臉,照片說明字里行間都是仇恨。
他很痛心,很多老人被這種形象綁架,像復(fù)讀機一樣,對著不同媒體說著同樣的、“記者想要的料”。
“其實她們的生活早已歸于平靜,如果遠遠地看,她們的生活會每天都帶著恨嗎?”郭柯覺得,“她們有自己的方式去消化這些歷史,一直以來都是我們不斷地在對老人進行二次傷害?!?/p>
他以前不明白,拍攝慰安婦不就是該讓老人提那些過去嗎??蓭讉€月近距離的拍攝,讓他發(fā)現(xiàn),老人要活下去,就不會常常舔舐傷口。
在海南的拍攝過程里,攝制組遇到了日本志愿者米田麻衣。她是個在海南師范大學(xué)求學(xué)的日本姑娘,因為被慰安婦老人的故事所震動,時不時探望老人,為老人購置藥品和營養(yǎng)品。
曾經(jīng)有一次,米田麻衣拿著一位日本軍人的照片給一位慰安婦老人看,她以為老人會生氣,可老人竟然笑了,“日本人也老了,胡子都沒了啊?!?/p>
米田麻衣對著郭柯的鏡頭留下了眼淚,“她們心里的傷口很大很深,可還是對人很好。不管是對日本人還是中國人?!边@個日本姑娘說,“如果我經(jīng)歷了這些事情,可能我會恨死那些人,會恨一輩子,甚至可能自殺?!?/p>

郭柯懂老人的選擇。韋紹蘭1944年被日軍擄走,送至馬嶺慰安所。3個月后,她好不容易趁日本士兵打瞌睡逃了出來,卻發(fā)現(xiàn)噩夢并未結(jié)束。
一回到家,她就哭了,丈夫卻說她“到外面去學(xué)壞”。婆婆和鄰居都勸丈夫想開一點。丈夫還是過不了這坎兒,躲著她一個人跑到山后去砍柴。
她喝藥自殺,被救回來。那時,她發(fā)現(xiàn)自己懷孕了。
老人說,那時候“淚都是往心里流的?!?/p>
那個有著日本血統(tǒng)的兒子羅善學(xué)開始學(xué)會了認命,他沒上過學(xué)、一生未娶,談了6個姑娘,女方就算同意,家里人也不會同意。36歲的時候,他決定看一輩子牛。從小到大,就有人指指點點說他是“日本人”,這三個字,“背了這一輩子,壞了這一輩子”。
如今,這個“日本人”已經(jīng)70多歲了,他還記得同母異父的兄弟是如何把自己關(guān)在家里,叫囂著“我要買兇殺了你這個日本人”。他說,自己對未來沒啥期待了,只希望自己快死的時候,“能有哪個人來管我一下就行了”。
“如果連個端水的人都沒有,我就喝農(nóng)藥死掉?!彼f。
郭柯很觸動。他很清楚,這些老人只有把這些苦痛壓到心里最深處,才可以繼續(xù)生活。這些苦水往回倒,才是真正活著的感覺。
鏡頭里的李愛連總是笑,對孫兒笑,對郭柯笑,對野貓也笑??商崞鹱约旱恼煞?,她哭了??箲?zhàn)勝利后,她從慰安所回家,丈夫告訴她:“從今往后,我們該怎么過就怎么過,是日本人抓你去的,不是你自己要去的?!?/p>
她的丈夫已經(jīng)去世好幾十年了。老人一直把這段經(jīng)歷埋在心底,前些年很多民間團體上門拜訪,李愛連每次都擺擺手,說自己怕給子女丟人,什么也不會講,“讓他們走吧”。兒媳勸她,“這些事情不是發(fā)生在你一個人身上,不用不好意思,那不是你的錯?!?/p>
毛銀梅已經(jīng)記不得韓國家鄉(xiāng)的事兒了,她不愿意回國,“都沒親人了”。她說,從慰安所出來以后,自己就不用韓國名字樸車順了,她開始叫“毛銀梅”?!耙驗槊飨茫瑳]有毛主席,就沒有現(xiàn)在的日子,我想跟他一個姓。”
后來,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丈夫從未嫌棄過毛銀梅慰安婦的身份,和她恩愛幾十年。老人說,丈夫最愛的,莫過于那白色的梅花了。
把這些老人當(dāng)作親人去看待,你的拍攝就有了分寸,問題就有了底線
如果說還有什么能撥動這些耄耋老人的心弦,郭柯的答案一定是親人。這些經(jīng)歷過傷痛、戰(zhàn)亂、饑荒的老人在晚年輕而易舉地被子女捏中了“七寸”。
攝制組的志愿者龍慶全程跟拍,作為團隊里的“長輩”,她既是郭柯中學(xué)時代的英語老師,也代表攝制組和老人及家人溝通。她和一位慰安婦老人溝通拍攝訴求,對方告訴她,自己恐怕不能接受拍攝。原因很簡單,“如果我說了,我擔(dān)心我的子女不再贍養(yǎng)我了”。
還有老人跟龍慶哭訴,每次好心人來看她給了錢,總是第二天就被兒子拿走了。龍慶著急,她要替愛心人士給老人捐款。想來想去,她把錢塞進了老人的羽絨服里,這個口袋放一點,那個口袋裝一些,可是塞著塞著她又想,老人年紀大了,怎么記得住錢在哪里。
志愿者龍慶停下雙手,默默地哭了。
海南的一位慰安婦老人,初次見到龍慶時正嚼著檳榔,嘴里紅紅的,在一間破屋里臥床不起。龍慶等人為老人買了一把輪椅,老人坐上輪椅后出了小屋,旁邊是兒子住的兩層小洋樓,兒子默默地看著龍慶把老人推出去,在村子里轉(zhuǎn)了一圈又一圈。
天黑了,龍慶想回去了,可老人說,“再轉(zhuǎn)轉(zhuǎn),再轉(zhuǎn)轉(zhuǎn)吧?!?/p>
郭柯覺得,這一切就像一個圓,身處圓心的老人往往早已平靜度日,圓心之外的親人、鄰居甚至是大眾卻在源源不斷地向老人投射傷害。
毛銀梅把慰安婦的身份瞞了五十余年,甚至連她的養(yǎng)女都不知情。直到上世紀90年代,突如其來的記者才讓養(yǎng)女了解了母親的這層身份。
“社會上很多人叫嚷著日本必須認錯、慰安婦好可憐等等,實際卻對老人的生活情況一無所知。”郭柯很氣憤,他認為這些人要么把老人當(dāng)成了“歷史證據(jù)”,要么就是站在高處的同情憐憫,自始至終,“我們沒有真正敞開懷抱去接納這些老人”。
“走不出這段歷史的,不是這些老人,是我們自己?!彼届o地說。
郭柯用了最克制的手法來拍攝,很多時候老人開始哭泣,他的鏡頭就拉遠,飛到了天上和窗外,云靜靜地飄過,雨嘩啦啦地落下。大段大段的空鏡頭和遠景讓這部片子變得“一點兒也不好看”。因為想一個不落兒地呈現(xiàn)22個老人,這部電影甚至被一些學(xué)院派批評“沒有故事”“沒有層次”“沒有起承轉(zhuǎn)合”。
這也許是全世界主角最多的一部電影。在95分鐘時長的片子里,22位主角輪番登場,沒有時間軸,鏡頭遠遠的,只來得及“深情地凝視一眼”。
從拍攝結(jié)束到現(xiàn)在,3年過去了。這期間,郭柯數(shù)不清自己經(jīng)歷了多少質(zhì)疑。有投資人撤資,有發(fā)行方打退堂鼓,還有業(yè)界紛至沓來的批評。
一次,在一場傳媒公司舉辦的小型看片會上,業(yè)內(nèi)的編劇評價《二十二》:“從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角度上看,即便是紀錄片,也需要矛盾和沖突,也需要有情節(jié)?!?/p>
他們的意見,是否定的。
坐在角落的龍慶急得不行,她是外行,不敢發(fā)言,可她真的很想站起來,替自己的學(xué)生郭柯鳴不平。那些矛盾、沖突,其實都有。
在李愛連家拍攝時,某天,一場大雨突如其來,老人倚坐在炕上發(fā)呆。攝制組當(dāng)即決定,人員清場,只留下攝像師和龍慶。攝制組決定試試看老人是否愿意開口。許久,老人小聲問龍慶,門都關(guān)好了嗎?
得到肯定的答復(fù)后,李愛連一邊哭,一邊說起了當(dāng)年的遭遇。70多年前,日本人把她抓去后,餓了她三天三夜,到最后扔給她一堆大蔥,那年只有18歲的她接過來連吃了8根,吃到后面胃已是火辣辣地痛,嘴卻沒停。
后來,她落下了胃病。
老人開始哭泣,還在斷斷續(xù)續(xù)回憶那個凌辱她的40多歲的日本人。龍慶對著老人無聲地哭泣,耳機里傳來郭柯的聲音,“龍老師,可以了,停下吧?!?/p>
這段故事最終沒有被剪輯到成片里。 “把這些老人當(dāng)作親人去看待,你的拍攝就有了分寸,問題就有了底線?!惫抡f,自己很倔,在市場面前,他也曾自我懷疑過,但從沒想過低頭。